基于碳汇绩效的西安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 10:26
随着城市快速化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并且限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缓解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各种城市问题,碳循环中碳源及碳汇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与京都议定书中都明确肯定绿地具有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扮演着碳汇的重要角色。由于在绿地系统中,绿地的形态结构、连续性及均衡布局是影响碳汇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绿地布局,使其更好的发挥碳汇作用,提高生态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域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大地卫星(landsat)影像,基于casa模型对不同时期的西安市域绿地进行碳吸存量估算;运用景观指数对市域绿地类型的形态及布局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绿地碳吸存量与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提出基于碳汇绩效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模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的目标。与以往传统调查研究方式相比,本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多时期大尺度的绿地碳吸存量估算,不仅节省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更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界定了市域绿地的相关概念,...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能的市域绿地类型应以主导功能为依据进行分类。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模式的相关研究外相关研究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概括为: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分散到连接,从连接到融合,呈现出向网络连接和城郊融合逐步发展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将趋于网络化[41]。
图 1.4 1944 年大伦敦规划绿带规划图(资料来源:David Thomas. London’s Green Belt.Faber and Fabe,Limited.1970.)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更全面地吸取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的经验。早在 1935 年,政府批准了莫斯科的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在城市郊区建立一个 10 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 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到 10公里宽,北端最宽至 28 公里。1971 年,莫斯科的总体规划采用环-楔形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将城市划分为多中心结构。2) 绿道(Green Way)绿道原本是指连接城市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绿色走廊,其中大部分城市由河流组成。后来,这个概念被城市规划者应用和开发。 “绿道”一词最初出现在 1892 年约州爱德朗戴克(Adirond-ack)公园的规划中,包括道路,森林,河岸和居民区[26]。爱荷恩(Ahern)将绿地定义为:一种线状物,经由规划、设计和管理形成的网络体系,具有生态,自然保护,文化,城市分隔等多种功能,具有可图 1.3 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来源: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卫良:谱写“中国梦”之北京篇章[J]. 施卫良,文爱平.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6)
[2]基于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域层面绿地类型探讨[J]. 金云峰,蒋祎,汪翼飞. 广东园林. 2016(04)
[3]再论我国市域绿地的管控[J]. 刘颂,刘蕾. 风景园林. 2015(05)
[4]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园林绿地规划及管理研究[J]. 吴雪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5]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 任继周,梁天刚,林慧龙,冯琦胜,黄晓东,侯扶江,邹德富,王翀. 草业学报. 2011(02)
[6]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J]. 张修玉,许振成,王俊能,宋巍巍,秦建桥,胡习邦,张婉璐,邹洁.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3)
[7]东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朱锋,刘志明,王宗明,宋开山. 资源科学. 2010(11)
[8]俞孔坚:低碳就是让自然做功[J]. 沙磊. 中关村. 2010(02)
[9]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J]. 裴志永,周才平,欧阳华,杨文斌. 地理研究. 2010(01)
[10]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 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王龙强,柴强. 草业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 姚正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管控视角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杨玲.北京林业大学 2014
[3]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 金笙.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华南居住区绿地碳汇作用研究及其在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评价中的应用[D]. 何华.重庆大学 2010
[5]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刘纯青.南京林业大学 2008
[6]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D]. 张浪.南京林业大学 2007
[7]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张晓佳.北京林业大学 2006
[8]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商振东.北京林业大学 2006
[9]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 任云英.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CASA与GSMSR模型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时空模拟及影响因素研究[D]. 石志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低碳理念下现代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 蒋萍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3]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西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刘佳.长安大学 2013
[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黄侨.重庆大学 2013
[5]基于RS和GIS技术的西安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与评价[D]. 黄曦涛.西北大学 2011
[6]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胡维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7]城市绿地系统中G5绿地分类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 石志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8]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D]. 王艳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体系研究[D]. 陈国平.湖南大学 2008
[10]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与构建研究[D]. 胡艳.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9812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能的市域绿地类型应以主导功能为依据进行分类。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模式的相关研究外相关研究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概括为: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分散到连接,从连接到融合,呈现出向网络连接和城郊融合逐步发展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将趋于网络化[41]。
图 1.4 1944 年大伦敦规划绿带规划图(资料来源:David Thomas. London’s Green Belt.Faber and Fabe,Limited.1970.)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更全面地吸取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的经验。早在 1935 年,政府批准了莫斯科的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在城市郊区建立一个 10 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 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到 10公里宽,北端最宽至 28 公里。1971 年,莫斯科的总体规划采用环-楔形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将城市划分为多中心结构。2) 绿道(Green Way)绿道原本是指连接城市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绿色走廊,其中大部分城市由河流组成。后来,这个概念被城市规划者应用和开发。 “绿道”一词最初出现在 1892 年约州爱德朗戴克(Adirond-ack)公园的规划中,包括道路,森林,河岸和居民区[26]。爱荷恩(Ahern)将绿地定义为:一种线状物,经由规划、设计和管理形成的网络体系,具有生态,自然保护,文化,城市分隔等多种功能,具有可图 1.3 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来源: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卫良:谱写“中国梦”之北京篇章[J]. 施卫良,文爱平.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6)
[2]基于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域层面绿地类型探讨[J]. 金云峰,蒋祎,汪翼飞. 广东园林. 2016(04)
[3]再论我国市域绿地的管控[J]. 刘颂,刘蕾. 风景园林. 2015(05)
[4]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园林绿地规划及管理研究[J]. 吴雪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5]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 任继周,梁天刚,林慧龙,冯琦胜,黄晓东,侯扶江,邹德富,王翀. 草业学报. 2011(02)
[6]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J]. 张修玉,许振成,王俊能,宋巍巍,秦建桥,胡习邦,张婉璐,邹洁.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3)
[7]东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朱锋,刘志明,王宗明,宋开山. 资源科学. 2010(11)
[8]俞孔坚:低碳就是让自然做功[J]. 沙磊. 中关村. 2010(02)
[9]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J]. 裴志永,周才平,欧阳华,杨文斌. 地理研究. 2010(01)
[10]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 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王龙强,柴强. 草业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 姚正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管控视角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杨玲.北京林业大学 2014
[3]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 金笙.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华南居住区绿地碳汇作用研究及其在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评价中的应用[D]. 何华.重庆大学 2010
[5]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刘纯青.南京林业大学 2008
[6]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D]. 张浪.南京林业大学 2007
[7]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张晓佳.北京林业大学 2006
[8]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商振东.北京林业大学 2006
[9]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 任云英.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CASA与GSMSR模型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时空模拟及影响因素研究[D]. 石志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低碳理念下现代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 蒋萍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3]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西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刘佳.长安大学 2013
[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黄侨.重庆大学 2013
[5]基于RS和GIS技术的西安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与评价[D]. 黄曦涛.西北大学 2011
[6]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胡维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7]城市绿地系统中G5绿地分类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 石志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8]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D]. 王艳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体系研究[D]. 陈国平.湖南大学 2008
[10]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与构建研究[D]. 胡艳.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9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35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