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类饮用水毒理指标物共存的生物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0 14:29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我国制定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通过设定多种毒理指标物的上限浓度来保障饮用水安全。饮用水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类不同的毒理指标物,为认识单一浓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各种毒理指标物多元共存时生物毒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探究有机化学品、农药、重金属三类毒理指标物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浓度下混合共存时的藻温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选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毒理指标物:有机化学品CH2Cl2、CH2O、CCl4、C8H10、C8H8,农药C3H8NO5P、C10H19O6PS2、C8N2Cl4以及重金属离子Cd...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
图 2.2 Raytek ST60 红外线测温仪Fig. 2.2 The Raytek ST60 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图 2.3 LRH-250A 生化培养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2.2 Raytek ST60 红外线测温仪he Raytek ST60 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元联合作用藻红外测试方法——以重金属为例[J]. 贺栋才,李星广,郭蔚华,林艳,杨鹏飞,刘晨茜.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5)
[2]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从卫生、安全到健康的理念[J]. 刘文君,王小,王占生. 给水排水. 2017(10)
[3]基于SPSS的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J]. 李光正. 科技展望. 2017(25)
[4]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评价模型曲线和实际浓度效应曲线之间交叉现象的研究进展[J]. 潘永正,孙昊宇,王大力,林志芬,印春生,巫晓丹.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3)
[5]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录)[J]. 环境保护. 2017(11)
[6]利用藻红外测试技术研究多种重金属溶液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作用[J]. 林艳,杨鹏飞,郭蔚华,罗菲尔,李星广.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2)
[7]水体有机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 张灿. 科技风. 2017(08)
[8]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校园贷研究[J]. 陈倩. 商洛学院学报. 2017(02)
[9]国内外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和建议[J]. 杨晶晶,赵吉,周清,沈舒苏,白仁碧. 中国给水排水. 2016(17)
[10]水体有机物污染的研究现状分析[J]. 张雨萌,代进,陈旭峰,刘文利. 山东化工. 2016(09)
博士论文
[1]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产毒的影响[D]. 胡熙.湖南大学 2014
[2]重金属和草甘膦复合污染生态毒理研究[D]. 周垂帆.南京林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重金属Cd2+对五种常见淡水浮游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 郐安琪.长江科学院 2016
[2]饮用水标准限值浓度下重金属共存的生物毒性研究[D]. 杨鹏飞.重庆大学 2017
[3]发光细菌法检测海洋污染生物毒性的标准化与现场应用研究[D]. 徐广飞.青岛科技大学 2016
[4]活性炭理化特性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D]. 王春芳.清华大学 2015
[5]多环芳烃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王秀翠.南京农业大学 2014
[6]基于土著生物的慢性毒性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孙曙光.南京大学 2012
[7]城市复合污染水体修复的初步研究[D]. 邹贞.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7071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
图 2.2 Raytek ST60 红外线测温仪Fig. 2.2 The Raytek ST60 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图 2.3 LRH-250A 生化培养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2.2 Raytek ST60 红外线测温仪he Raytek ST60 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元联合作用藻红外测试方法——以重金属为例[J]. 贺栋才,李星广,郭蔚华,林艳,杨鹏飞,刘晨茜.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5)
[2]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从卫生、安全到健康的理念[J]. 刘文君,王小,王占生. 给水排水. 2017(10)
[3]基于SPSS的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J]. 李光正. 科技展望. 2017(25)
[4]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评价模型曲线和实际浓度效应曲线之间交叉现象的研究进展[J]. 潘永正,孙昊宇,王大力,林志芬,印春生,巫晓丹.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3)
[5]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录)[J]. 环境保护. 2017(11)
[6]利用藻红外测试技术研究多种重金属溶液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作用[J]. 林艳,杨鹏飞,郭蔚华,罗菲尔,李星广.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2)
[7]水体有机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 张灿. 科技风. 2017(08)
[8]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校园贷研究[J]. 陈倩. 商洛学院学报. 2017(02)
[9]国内外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和建议[J]. 杨晶晶,赵吉,周清,沈舒苏,白仁碧. 中国给水排水. 2016(17)
[10]水体有机物污染的研究现状分析[J]. 张雨萌,代进,陈旭峰,刘文利. 山东化工. 2016(09)
博士论文
[1]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产毒的影响[D]. 胡熙.湖南大学 2014
[2]重金属和草甘膦复合污染生态毒理研究[D]. 周垂帆.南京林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重金属Cd2+对五种常见淡水浮游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 郐安琪.长江科学院 2016
[2]饮用水标准限值浓度下重金属共存的生物毒性研究[D]. 杨鹏飞.重庆大学 2017
[3]发光细菌法检测海洋污染生物毒性的标准化与现场应用研究[D]. 徐广飞.青岛科技大学 2016
[4]活性炭理化特性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D]. 王春芳.清华大学 2015
[5]多环芳烃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王秀翠.南京农业大学 2014
[6]基于土著生物的慢性毒性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孙曙光.南京大学 2012
[7]城市复合污染水体修复的初步研究[D]. 邹贞.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7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4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