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6:25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征,研究古典造园"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内在宗旨,"虚实掩借"所形成的园林空间,"无"产生的园林意境等方面研究道家思想。"无"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的表达,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源于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古典园林中造园主导因素的借景手法与道家"有无相生,虚实结合"是一脉相承的。在道家"无"哲学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写意式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文章来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4(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道家文化” 和 “道家思想”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在对自然空间和宇宙规律的认识上,道家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自身经验积累,“知天下、知天道” 在于体验,在于感悟,在于天人合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所追求的是以有限的空间去参照感悟无限的空间,又复归于有限 (图2) 的道家哲学思想。在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 “无” 是道家不同于其他学术流派的根本所在。“无” 作为道家思想中的精神脉络,始终依附于现实之上,由此衍生出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技术等理论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灵魂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 “一池三山” 的布局模式对现在园林景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到小巧宜人的江南私家园林,无不视其为造园蓝本 (图3)。在园林空间中,与有形的 “山” 相比,无形的 “水” 是 “无” 的存在。山环水绕的山水布局正是道家文化中 “有无相生” 的体现, “无” 作为具有流动性、连续性、整体性的景观元素,作为整个园林空间中意境的载体,承载着游人视觉、触觉、听觉等综合体验,具有重要的体验作用。“一池三山” 模式中包含的景观格局种类多样,充分反映出古人高超的自然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12]。在平面布局上,以蓬莱为中心,东南西北为瀛洲与方丈的相对位置,则可以直观的看出 “三山” 之间共有12种布局模式,一一对应,见图4。图4 “三山” 布局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J]. 胡园慧. 现代园艺. 2020(06)
[2]咀嚼一生——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自然观的思考[J]. 朱钧珍. 中国园林. 2016(02)
[3]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J]. 袁潇,许小平. 现代园艺. 2015(18)
[4]小型古典园林空间的文化探源[J]. 董妍博,高力强,王帅. 华中建筑. 2015(08)
[5]空间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探讨[J]. 于婷婷. 现代园艺. 2014(24)
[6]解读老子的“无”与“有”[J]. 王秀玲,柴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9)
[7]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J]. 王振复. 学术月刊. 1993(09)
博士论文
[1]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 薛晓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绮园道境营造初探[D]. 甘兰.中国美术学院 2019
[2]“虚实济象,有无相生”之苏州古典园林虚实营造手法研究[D]. 王玲.苏州大学 2018
[3]蓬莱仙话景观模式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D]. 韩钰.河北工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1050
【文章来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4(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道家文化” 和 “道家思想”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在对自然空间和宇宙规律的认识上,道家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自身经验积累,“知天下、知天道” 在于体验,在于感悟,在于天人合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所追求的是以有限的空间去参照感悟无限的空间,又复归于有限 (图2) 的道家哲学思想。在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 “无” 是道家不同于其他学术流派的根本所在。“无” 作为道家思想中的精神脉络,始终依附于现实之上,由此衍生出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技术等理论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灵魂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 “一池三山” 的布局模式对现在园林景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到小巧宜人的江南私家园林,无不视其为造园蓝本 (图3)。在园林空间中,与有形的 “山” 相比,无形的 “水” 是 “无” 的存在。山环水绕的山水布局正是道家文化中 “有无相生” 的体现, “无” 作为具有流动性、连续性、整体性的景观元素,作为整个园林空间中意境的载体,承载着游人视觉、触觉、听觉等综合体验,具有重要的体验作用。“一池三山” 模式中包含的景观格局种类多样,充分反映出古人高超的自然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12]。在平面布局上,以蓬莱为中心,东南西北为瀛洲与方丈的相对位置,则可以直观的看出 “三山” 之间共有12种布局模式,一一对应,见图4。图4 “三山” 布局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J]. 胡园慧. 现代园艺. 2020(06)
[2]咀嚼一生——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自然观的思考[J]. 朱钧珍. 中国园林. 2016(02)
[3]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J]. 袁潇,许小平. 现代园艺. 2015(18)
[4]小型古典园林空间的文化探源[J]. 董妍博,高力强,王帅. 华中建筑. 2015(08)
[5]空间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探讨[J]. 于婷婷. 现代园艺. 2014(24)
[6]解读老子的“无”与“有”[J]. 王秀玲,柴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9)
[7]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J]. 王振复. 学术月刊. 1993(09)
博士论文
[1]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 薛晓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绮园道境营造初探[D]. 甘兰.中国美术学院 2019
[2]“虚实济象,有无相生”之苏州古典园林虚实营造手法研究[D]. 王玲.苏州大学 2018
[3]蓬莱仙话景观模式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D]. 韩钰.河北工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1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6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