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蜀道大散关段遗产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01:01
20世纪末以来,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丝绸之路、大运河等多条文化线路的研究与实践,蜀道文化线路也同样开始受到重视。位于古蜀道最北端的大散关,自古就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古蜀道大散关段由于被具有一定遗产价值的近代公路、铁路叠压,保存状况差,加之学者对其遗产的研究缺乏致使人们对蜀道遗产认知不清。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蜀道古代及近现代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对文化线路的概念、整体价值、完整性、遗产辨识等基础理论进行了解析与拓展。通过基于文化线路理论对蜀道进行认知,结果表明历史上的蜀道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并未完全消亡,近现代公路、铁路都是在古蜀道的基础上演进的,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能够纳入蜀道遗产的视野。包含古蜀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的大蜀道概念符合文化线路的概念和完整性要求,是文化线路活态特征的有力反映,因此可以合并称之为“蜀道文化线路”。之后文章借鉴了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对蜀道文化线路的整体价值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蜀道文化线路的四条整体价值:(1)蜀道文化线路是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观念和保障统一的邮驿制度的见证;(2)蜀...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散关在秦蜀古道中的位置
秦蜀古道大散关段区位图
秦蜀古道大散关段三维线路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J].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7)
[2]中原何处所,梦落散关东——陆放翁与大散关书写[J]. 刘京臣.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5)
[3]黔滇公路二十四道拐的修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J]. 张勃,万宇,刘玚,邹人倜.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S1)
[4]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戴湘毅,李为,刘家明. 中国园林. 2016(09)
[5]故道早期史考述[J]. 李久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6]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J]. 赵晓梅.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3)
[7]散关、二里关、二里散关考辩[J]. 常莹. 安康学院学报. 2016(02)
[8]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2004-2014)[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9]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J]. 韩继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散关地理位置变迁探究[J]. 赵静,马川. 文博. 2015(04)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 刘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2]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 张玲.河南大学 2012
[3]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 周剑虹.西北大学 2011
[4]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 黄明玉.复旦大学 2009
[5]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 田燕.武汉理工大学 2009
[6]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 丁援.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年)[D]. 李佳佳.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昆石米轨何去何从[D]. 高凌鹏.云南大学 2013
[3]1919-1945陕西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研究[D]. 党彦.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 刘小方.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D]. 镇雪锋.同济大学 2007
[6]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交通问题研究[D]. 容岚.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91995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散关在秦蜀古道中的位置
秦蜀古道大散关段区位图
秦蜀古道大散关段三维线路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J].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7)
[2]中原何处所,梦落散关东——陆放翁与大散关书写[J]. 刘京臣.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5)
[3]黔滇公路二十四道拐的修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J]. 张勃,万宇,刘玚,邹人倜.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S1)
[4]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戴湘毅,李为,刘家明. 中国园林. 2016(09)
[5]故道早期史考述[J]. 李久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6]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J]. 赵晓梅.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3)
[7]散关、二里关、二里散关考辩[J]. 常莹. 安康学院学报. 2016(02)
[8]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2004-2014)[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9]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J]. 韩继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散关地理位置变迁探究[J]. 赵静,马川. 文博. 2015(04)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 刘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2]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 张玲.河南大学 2012
[3]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 周剑虹.西北大学 2011
[4]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 黄明玉.复旦大学 2009
[5]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 田燕.武汉理工大学 2009
[6]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 丁援.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年)[D]. 李佳佳.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昆石米轨何去何从[D]. 高凌鹏.云南大学 2013
[3]1919-1945陕西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研究[D]. 党彦.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 刘小方.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D]. 镇雪锋.同济大学 2007
[6]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交通问题研究[D]. 容岚.西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91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9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