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超滤膜系统虹吸改造及运行工序优化
发布时间:2021-11-15 22:49
山东省泰安市某净水厂规模为5×104 m3/d,采用"混凝沉淀+浸没式超滤"工艺,于2013年12月投产使用。由于现有膜丝严重老化,更换为全新超滤膜丝,更换后水厂产水规模达到10×104 m3/d。改造后的工程采用虹吸产水方式,与改造前的泵抽吸产水方式相比,节省吨水电耗0.096 kW·h/m3。同时,通过调整运行工序,使膜系统回收率从86.67%提升至96.66%。超滤膜系统通水运行约3个月后的性能测试显示,系统总体运行稳定,产水浑浊度≤0.08 NTU,平均跨膜压差为7.7 kPa。
【文章来源】:净水技术. 2020,39(1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虹吸管路改造照片
原超滤系统产水周期为45 min,每日32个周期,每周期的实际过滤时间为38 min。反洗时先降低水位0.5 m,之后进行气水反洗2 min,静置沉淀2 min,排水1/4,随后打开进水阀门补水,进入下个产水周期(图2)。每日最后1个周期反洗结束后排空膜池。每日共计排空膜池(1/4×31)+1=8.75次。原反洗工序的缺点:产水周期过短,膜系统反洗频繁;水反洗时间较长,反洗消耗系统产水较多;每个产水周期都需排水,排水量大,导致系统回收率较低。
针对产水周期过短,系统回收率下降的问题,对反洗运行工序进行优化设计。延长超滤系统产水周期至90 min,每日16个周期,每周期的实际过滤时间为87 min。反洗时首先降低水位0.5 m,随后关闭产水调节阀进行气水反洗,将水反洗时间减少为40 s;反洗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一个周期产水,不再排水。每4个产水周期排空膜池1次,每日排空4次(图3)。优化后反洗工序的优点:产水周期延长,膜系统反洗频次降低;每日仅排空膜池4次,反洗用水量降低为原工序的1/24,原水更多地被转化为系统产水,系统回收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厂超滤膜工艺自控系统的实现[J]. 杨超,刘杰,刘忠祥,解存福. 中国给水排水. 2019(10)
[2]虹吸膜池在净水厂提标扩容中的工程实践[J]. 李都望,黄有文,管浩,周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8(22)
[3]浸没式超滤技术在镇级自来水厂中的工程应用[J]. 朱春伟,赵应群,黄汝英,袁宵. 净水技术. 2017(S1)
[4]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在市政自来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上海某水厂的工程示范[J]. 甄宗晴,奚韶锋. 膜科学与技术. 2014(04)
[5]浸没式超滤膜在自来水厂改造中的应用[J]. 金喆. 城镇供水. 2014(04)
[6]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及超滤的零污染通量[J]. 李圭白,田家宇,齐鲁. 给水排水. 2010(08)
本文编号:3497651
【文章来源】:净水技术. 2020,39(1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虹吸管路改造照片
原超滤系统产水周期为45 min,每日32个周期,每周期的实际过滤时间为38 min。反洗时先降低水位0.5 m,之后进行气水反洗2 min,静置沉淀2 min,排水1/4,随后打开进水阀门补水,进入下个产水周期(图2)。每日最后1个周期反洗结束后排空膜池。每日共计排空膜池(1/4×31)+1=8.75次。原反洗工序的缺点:产水周期过短,膜系统反洗频繁;水反洗时间较长,反洗消耗系统产水较多;每个产水周期都需排水,排水量大,导致系统回收率较低。
针对产水周期过短,系统回收率下降的问题,对反洗运行工序进行优化设计。延长超滤系统产水周期至90 min,每日16个周期,每周期的实际过滤时间为87 min。反洗时首先降低水位0.5 m,随后关闭产水调节阀进行气水反洗,将水反洗时间减少为40 s;反洗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一个周期产水,不再排水。每4个产水周期排空膜池1次,每日排空4次(图3)。优化后反洗工序的优点:产水周期延长,膜系统反洗频次降低;每日仅排空膜池4次,反洗用水量降低为原工序的1/24,原水更多地被转化为系统产水,系统回收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厂超滤膜工艺自控系统的实现[J]. 杨超,刘杰,刘忠祥,解存福. 中国给水排水. 2019(10)
[2]虹吸膜池在净水厂提标扩容中的工程实践[J]. 李都望,黄有文,管浩,周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8(22)
[3]浸没式超滤技术在镇级自来水厂中的工程应用[J]. 朱春伟,赵应群,黄汝英,袁宵. 净水技术. 2017(S1)
[4]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在市政自来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上海某水厂的工程示范[J]. 甄宗晴,奚韶锋. 膜科学与技术. 2014(04)
[5]浸没式超滤膜在自来水厂改造中的应用[J]. 金喆. 城镇供水. 2014(04)
[6]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及超滤的零污染通量[J]. 李圭白,田家宇,齐鲁. 给水排水. 2010(08)
本文编号:3497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9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