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自养反硝化与纳米铁还原耦合体系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23:56
工业含氮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组织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氮肥的持续使用,全世界范围内的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人体饮用含硝酸盐的地下水会引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对人群健康构成威胁。针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去除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生物反硝化法。由于物理化学法只是将硝酸盐进行浓缩或转移,并没有将其从地下水环境中去除;化学还原法将硝酸盐转化为氨氮,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反硝化法中异养微生物对于有机碳源的依赖限制了异养反硝化方法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而地下水中的自养微生物在反硝化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电子供体以还原硝酸盐。因此,单独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法的某一种方法处理地下水硝酸盐都有一定的缺陷。研究发现将化学还原法和生物反硝化法联合起来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既能改善单独物理化学法产物氨氮比例过高的问题,也能解决生物反硝化缺少电子供体的缺陷。本文以碳酸氢钠为碳源,氢气为电子供体从厌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氢自养反硝化细菌S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S1的16S rDNA序列与陶厄氏菌属的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学特性,认定菌株S1为陶厄氏菌属。在模拟地下水贫氧、低温和黑暗...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氢自养反硝化微生物驯化工艺装置示意图
图 2-2 氢自养反硝化菌驯化培养过程中 NO3-N、NO2-N 变化-2 可以看出,氢自养反硝化菌驯化培养过程总计 16d,共循环将培养基中硝酸盐完全去除耗时 3d,表明此时培养盐的目标菌;连续培养至第 5 个循环结束,每个循环 2d,说明目标菌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成为优势菌。整个富集环亚硝酸盐产生量由大到小可以看出,亚硝酸盐还原酶在的能力不同,反硝化作用不稳定;随后 4 个循环每 24 h盐完全转化,去除周期变短,且过程中亚硝酸盐产生量减定状态。化时间的增长,由氢自养反硝化菌反硝化方程式(kurteta2→ N2+ 4H2O + 2OH-可知,氢自养反硝化菌脱氮时会产化过程中整个体系 pH 不断升高,驯化结束时菌液最终 p养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
图 2-3 菌株 S1 和菌株 S2 对硝酸盐的去除率-3 可知,菌株 S1 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比菌株 S2 快,在 64此选择菌株 S1 为后续试验菌种。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学鉴定结果(a)为长有菌株 S1 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呈浅黄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具有光泽。图 2-4(b)是经生观察到菌株 S1 的细菌形态,主要以杆状为主,大小约(00.5um);图 2-4(c)是菌株 S1 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在生物呈红色,说明菌株 S1 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阴性,则菌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表面活性剂改性对纳米铁/炭去除地下水中NO3--N的影响[J]. 高阳阳,刘国,陈西亮,张俊杰,余雯雯.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9)
[2]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 王浩,王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3]PRB反应介质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试验研究[J]. 袁玉英,李福林,陈学群,管清花,杨丽原. 水电能源科学. 2011(11)
[4]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菌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J]. 王学,李铁龙,东美英,夏宏彩,金朝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
[5]基于碳酸氢钠为碳源的氢自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J]. 王豫琪,张增强,陈园,沈志红,王珍,何国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3)
[6]纳米铁系材料与反硝化细菌复合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氮研究[J]. 夏宏彩,金朝晖,李铁龙,东美英,安毅. 环境科学学报. 2010(12)
[7]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J]. 赵倩倩,李铁龙,金朝晖,安毅,东美英.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0(05)
[8]电极生物膜处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实验研究[J]. 庞朝晖,张敏,张帆. 水处理技术. 2010(05)
[9]不同阳离子对Fe0还原硝酸盐的影响[J]. 唐次来,张增强,孙西宁. 环境工程学报. 2010(04)
[10]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J]. 毕晶晶,彭昌盛,胥慧真. 地下水. 2010(01)
硕士论文
[1]食油假单胞菌利用甘油合成PHA与新型PHA嵌合酶构建研究[D]. 王美玲.辽宁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97806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氢自养反硝化微生物驯化工艺装置示意图
图 2-2 氢自养反硝化菌驯化培养过程中 NO3-N、NO2-N 变化-2 可以看出,氢自养反硝化菌驯化培养过程总计 16d,共循环将培养基中硝酸盐完全去除耗时 3d,表明此时培养盐的目标菌;连续培养至第 5 个循环结束,每个循环 2d,说明目标菌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成为优势菌。整个富集环亚硝酸盐产生量由大到小可以看出,亚硝酸盐还原酶在的能力不同,反硝化作用不稳定;随后 4 个循环每 24 h盐完全转化,去除周期变短,且过程中亚硝酸盐产生量减定状态。化时间的增长,由氢自养反硝化菌反硝化方程式(kurteta2→ N2+ 4H2O + 2OH-可知,氢自养反硝化菌脱氮时会产化过程中整个体系 pH 不断升高,驯化结束时菌液最终 p养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
图 2-3 菌株 S1 和菌株 S2 对硝酸盐的去除率-3 可知,菌株 S1 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比菌株 S2 快,在 64此选择菌株 S1 为后续试验菌种。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学鉴定结果(a)为长有菌株 S1 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呈浅黄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具有光泽。图 2-4(b)是经生观察到菌株 S1 的细菌形态,主要以杆状为主,大小约(00.5um);图 2-4(c)是菌株 S1 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在生物呈红色,说明菌株 S1 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阴性,则菌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表面活性剂改性对纳米铁/炭去除地下水中NO3--N的影响[J]. 高阳阳,刘国,陈西亮,张俊杰,余雯雯.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9)
[2]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 王浩,王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3]PRB反应介质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试验研究[J]. 袁玉英,李福林,陈学群,管清花,杨丽原. 水电能源科学. 2011(11)
[4]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菌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J]. 王学,李铁龙,东美英,夏宏彩,金朝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
[5]基于碳酸氢钠为碳源的氢自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J]. 王豫琪,张增强,陈园,沈志红,王珍,何国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3)
[6]纳米铁系材料与反硝化细菌复合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氮研究[J]. 夏宏彩,金朝晖,李铁龙,东美英,安毅. 环境科学学报. 2010(12)
[7]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J]. 赵倩倩,李铁龙,金朝晖,安毅,东美英.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0(05)
[8]电极生物膜处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实验研究[J]. 庞朝晖,张敏,张帆. 水处理技术. 2010(05)
[9]不同阳离子对Fe0还原硝酸盐的影响[J]. 唐次来,张增强,孙西宁. 环境工程学报. 2010(04)
[10]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J]. 毕晶晶,彭昌盛,胥慧真. 地下水. 2010(01)
硕士论文
[1]食油假单胞菌利用甘油合成PHA与新型PHA嵌合酶构建研究[D]. 王美玲.辽宁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97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59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