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12:32
自20世纪末起,我国众多大中城市先后编制地下空间专项利用规划,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战略防备、灾害应急、缓和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紧缺、转移城市地面功能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正渐被认识并加以利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更偏重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模式下推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渐出现偏离国家战备本质需求。当前的国际秩序复杂化程度越来越不确定,和平期当政府不能计划大量资金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建设开发利于融资的思想便成为规划的主导思想,且城市地上发展与地下规划各自为政,也无法应对未来城市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需求。现代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需求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应变国际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更新建立国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新理念和设计模式及技术规范已是燃眉之急。基于以上背景,考察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G+3p模式地下空间规划理念,论述了此理念下的地下空间功能体系及组合、各功能空间的功能及设计等内容,并对地下空间在战、急、平时三种状态下的安全设计提出应对要点,最后对地下空间物理、心理和文化环境提出现代人本化的规划设计需求及原则。通过研究分析,确立G+...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难应对未来战备
1.1.2 亟待更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模式
1.1.3 亟待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相关技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局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2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2.1 G+3p模式概念
2.1.1 “G”(Guiding)
2.1.2 “3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2.1.3 “G+3P”模式
2.2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综述
2.2.1 国外模式应用现状
2.2.2 国内模式应用现状
2.2.3 我国地下空间模式局限
2.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2.3.1 战时城市安全庇护
2.3.2 急时城市安全保障
2.3.3 平时城市功能分解
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规划设计
3.1 G+3P模式下地下空间功能体系
3.1.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研究
3.1.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组成
3.1.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管控
3.2 城市地下空间关系
3.2.1 空间组合规划思想
3.2.2 空间关系规划原则
3.2.3 空间关系设计模式
3.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设计
3.3.1 临时居住空间
3.3.2 公共服务空间
3.3.3 商业服务空间
3.3.4 其他空间
4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设计
4.1 战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1.1 空间战备安全需求
4.1.2 空间战备设计原则
4.1.3 空间战备安全设计要点
4.2 急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2.1 空间应急安全需求
4.2.2 空间应急设计原则
4.2.3 空间应急设计要点
4.3 平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3.1 空间平时安全需求
4.3.2 空间平时设计原则
4.3.3 空间平时设计要点
5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
5.1 城市地下空间心理环境
5.1.1 地下空间心理环境需求
5.1.2 心理环境设计基本原则
5.1.3 心理环境技术设计要点
5.2 城市地下空间文化环境
5.2.1 地下空间文化环境需求
5.2.2 地下空间文化环境组成
5.2.3 文化环境设计基本导则
5.3 城市地下空间物理环境
5.3.1 物理环境热环境设计
5.3.2 物理环境光环境设计
5.3.3 物理环境声环境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地铁商圈——以日本大阪为例[J]. 魏海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4)
[2]城市地下街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 彭芳乐,乔永康,常建福,张迪川.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04)
[3]城市综合防灾与地下空间风险预警管理[J]. 佘廉. 城乡建设. 2017(12)
[4]美国地下空间作战运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 房苏杭,姬洪涛. 国防科技. 2017(01)
[5]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 黄绍彬. 建材与装饰. 2016(46)
[6]城市地下商圈发展现状及对比——以日本大阪与中国西安为例[J]. 魏海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0)
[7]新加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启示[J]. 李地元,莫秋喆. 科技导报. 2015(06)
[8]从“地下街”到“地下城”:日本地下空间发展演变及启示[J]. 李春红,阮如舫. 江苏城市规划. 2013 (07)
[9]中国地下空间规划现状与趋势[J]. 邵继中,王海丰.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1)
[10]日本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贾建伟,彭芳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S1)
博士论文
[1]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D]. 杨小舟.天津大学 2016
[2]基于功能耦合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曦.东南大学 2015
[3]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 郑怀德.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孔键.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地下步行街光环境设计研究[D]. 曹青.北京建筑大学 2016
[2]地下综合体的平战结合设计研究[D]. 杜显杰.东南大学 2015
[3]基于心理环境学的地铁车站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研究[D]. 平川.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基于视觉传达理论的建筑照明设计研究[D]. 张红梅.中央美术学院 2010
[5]地下空间光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冷慧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09
[6]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席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7]国内当前地铁车站室内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发展初探[D]. 贾洪梅.南京林业大学 2006
[8]地下商业空间中的环境设计研究[D]. 田树军.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628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难应对未来战备
1.1.2 亟待更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模式
1.1.3 亟待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相关技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局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2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2.1 G+3p模式概念
2.1.1 “G”(Guiding)
2.1.2 “3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2.1.3 “G+3P”模式
2.2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综述
2.2.1 国外模式应用现状
2.2.2 国内模式应用现状
2.2.3 我国地下空间模式局限
2.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2.3.1 战时城市安全庇护
2.3.2 急时城市安全保障
2.3.3 平时城市功能分解
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规划设计
3.1 G+3P模式下地下空间功能体系
3.1.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研究
3.1.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组成
3.1.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管控
3.2 城市地下空间关系
3.2.1 空间组合规划思想
3.2.2 空间关系规划原则
3.2.3 空间关系设计模式
3.3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设计
3.3.1 临时居住空间
3.3.2 公共服务空间
3.3.3 商业服务空间
3.3.4 其他空间
4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设计
4.1 战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1.1 空间战备安全需求
4.1.2 空间战备设计原则
4.1.3 空间战备安全设计要点
4.2 急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2.1 空间应急安全需求
4.2.2 空间应急设计原则
4.2.3 空间应急设计要点
4.3 平时地下空间安全设计
4.3.1 空间平时安全需求
4.3.2 空间平时设计原则
4.3.3 空间平时设计要点
5 G+3P模式下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
5.1 城市地下空间心理环境
5.1.1 地下空间心理环境需求
5.1.2 心理环境设计基本原则
5.1.3 心理环境技术设计要点
5.2 城市地下空间文化环境
5.2.1 地下空间文化环境需求
5.2.2 地下空间文化环境组成
5.2.3 文化环境设计基本导则
5.3 城市地下空间物理环境
5.3.1 物理环境热环境设计
5.3.2 物理环境光环境设计
5.3.3 物理环境声环境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地铁商圈——以日本大阪为例[J]. 魏海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4)
[2]城市地下街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 彭芳乐,乔永康,常建福,张迪川.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04)
[3]城市综合防灾与地下空间风险预警管理[J]. 佘廉. 城乡建设. 2017(12)
[4]美国地下空间作战运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 房苏杭,姬洪涛. 国防科技. 2017(01)
[5]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 黄绍彬. 建材与装饰. 2016(46)
[6]城市地下商圈发展现状及对比——以日本大阪与中国西安为例[J]. 魏海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0)
[7]新加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启示[J]. 李地元,莫秋喆. 科技导报. 2015(06)
[8]从“地下街”到“地下城”:日本地下空间发展演变及启示[J]. 李春红,阮如舫. 江苏城市规划. 2013 (07)
[9]中国地下空间规划现状与趋势[J]. 邵继中,王海丰.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1)
[10]日本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贾建伟,彭芳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S1)
博士论文
[1]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D]. 杨小舟.天津大学 2016
[2]基于功能耦合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曦.东南大学 2015
[3]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 郑怀德.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孔键.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地下步行街光环境设计研究[D]. 曹青.北京建筑大学 2016
[2]地下综合体的平战结合设计研究[D]. 杜显杰.东南大学 2015
[3]基于心理环境学的地铁车站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研究[D]. 平川.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基于视觉传达理论的建筑照明设计研究[D]. 张红梅.中央美术学院 2010
[5]地下空间光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冷慧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09
[6]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席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7]国内当前地铁车站室内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发展初探[D]. 贾洪梅.南京林业大学 2006
[8]地下商业空间中的环境设计研究[D]. 田树军.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68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