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17:18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城市空间形态随之不断“外拓”和“长高”,在外延粗放式的外部形态拓展的同时,伴随着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剧变与重组,城市形态变得更加多维而复杂,造成城市空间特色的匮乏和人居环境品质的低下。在城乡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诸多影响因子将如何变化,如何作用于既有的城市空间,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塑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城乡规划与设计面临的基本任务。同时,在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与城市建设中,小城市一直很薄弱,对小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和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预示着小城市的发展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由此本文面对新时代小城市转型与提升发展的要求,以当涂县城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以期引导当涂县中心城区的健康发展,并为其他小城市的空间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当涂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之中,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历史上一直是古都金陵(今南京市)的门户,现是马鞍山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辖县,全县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10镇1乡,2017年位于全国百强县第72位...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对象(当涂)资料来源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相关研究归纳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涂县城市历史发展与空间形态特征
2.1 当涂历史沿革与老城发展
2.1.1 历史沿革
2.1.2 古代城池的变迁与府城的稳定
2.1.3 近代当涂县城空间-结构特征
2.2 建国后当涂的发展与阶段特征
2.2.1 城市发展概述
2.2.2 城市空间形态的阶段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当涂县城市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结构变异解析
3.1 城市空间外部扩展方式
3.1.1 扩展强度
3.1.2 扩展模式
3.1.3 扩展结构
3.1.4 扩展轴线引导指数
3.2 内部结构变迁分析
3.2.1 用地构成与结构性变化
3.2.2 空间高度分异与区划
3.2.3 老城内部结构变化
3.3 城市发展空间重心的变异
3.3.1 几何重心
3.3.2 人口分布重心
3.3.3 交通可达重心
3.3.4 重心三角形
3.4 小结
第四章 当涂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维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与资源
4.1.1 自然因素
4.1.2 资源因素
4.1.3 自然与资源因子分析
4.2 历史与文化
4.2.1 历史因素
4.2.2 文化因素
4.2.3 历史与文化因子分析
4.3 社会与经济
4.3.1 人口变化
4.3.2 园区及产业发展
4.3.3 财政收入与GDP
4.3.4 社会与经济因子分析
4.4 设施与交通
4.4.1 基础设施
4.4.2 综合交通
4.4.3 设施与交通因子分析
4.5 政策与规划
4.5.1 规划管理机构
4.5.2 法定规划编制与实施
4.5.3 政策与规划因子分析
4.6 区域与区划
4.6.1 芜马同城发展
4.6.2 行政区划调整
4.6.3 区域与区划因子分析
4.7 六种影响因子的综合影响机制分析
4.7.1 当涂四个发展阶段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4.7.2 各因子的影响机制解析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及地方文献
二、专(译)著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五、外文文献
图名目录
表名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 段进. 城市规划. 2003(02)
[2]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 郑莘,林琳. 城市规划. 2002(07)
[3]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 张庭伟. 城市规划. 2001(07)
[4]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 石崧. 城市规划汇刊. 2004(01)
[5]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冯健,周一星. 地理科学进展. 2003(03)
[6]再论“空间句法”[J]. 张愚,王建国. 建筑师. 2004(03)
[7]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J]. 张京祥,崔功豪. 人文地理. 2000(02)
[8]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 陈彦光. 城市规划. 2006(08)
[9]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J]. 单刚,王晓原,王凤群. 城市问题. 2007(09)
[10]中国城市的地域分区探讨[J]. 田银生,宋海瑜.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2)
博士论文
[1]兰州近现代城市形态变迁研究[D]. 严巍.东南大学 2016
[2]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 邵士官.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 吴薇.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县级市城市化演进及创新发展研究[D]. 王洪祥.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 李旭.重庆大学 2010
[7]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8]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南京大学 2005
[9]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郐艳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工业发展作用下的黄石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张一恒.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基于分形理论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韩莉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3]富县县城城市总体布局研究[D]. 张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D]. 陈涛.清华大学 2005
[5]欠发达地区小城市空间生长研究[D]. 李小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22448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对象(当涂)资料来源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相关研究归纳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涂县城市历史发展与空间形态特征
2.1 当涂历史沿革与老城发展
2.1.1 历史沿革
2.1.2 古代城池的变迁与府城的稳定
2.1.3 近代当涂县城空间-结构特征
2.2 建国后当涂的发展与阶段特征
2.2.1 城市发展概述
2.2.2 城市空间形态的阶段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当涂县城市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结构变异解析
3.1 城市空间外部扩展方式
3.1.1 扩展强度
3.1.2 扩展模式
3.1.3 扩展结构
3.1.4 扩展轴线引导指数
3.2 内部结构变迁分析
3.2.1 用地构成与结构性变化
3.2.2 空间高度分异与区划
3.2.3 老城内部结构变化
3.3 城市发展空间重心的变异
3.3.1 几何重心
3.3.2 人口分布重心
3.3.3 交通可达重心
3.3.4 重心三角形
3.4 小结
第四章 当涂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维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与资源
4.1.1 自然因素
4.1.2 资源因素
4.1.3 自然与资源因子分析
4.2 历史与文化
4.2.1 历史因素
4.2.2 文化因素
4.2.3 历史与文化因子分析
4.3 社会与经济
4.3.1 人口变化
4.3.2 园区及产业发展
4.3.3 财政收入与GDP
4.3.4 社会与经济因子分析
4.4 设施与交通
4.4.1 基础设施
4.4.2 综合交通
4.4.3 设施与交通因子分析
4.5 政策与规划
4.5.1 规划管理机构
4.5.2 法定规划编制与实施
4.5.3 政策与规划因子分析
4.6 区域与区划
4.6.1 芜马同城发展
4.6.2 行政区划调整
4.6.3 区域与区划因子分析
4.7 六种影响因子的综合影响机制分析
4.7.1 当涂四个发展阶段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4.7.2 各因子的影响机制解析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及地方文献
二、专(译)著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五、外文文献
图名目录
表名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 段进. 城市规划. 2003(02)
[2]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 郑莘,林琳. 城市规划. 2002(07)
[3]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 张庭伟. 城市规划. 2001(07)
[4]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 石崧. 城市规划汇刊. 2004(01)
[5]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冯健,周一星. 地理科学进展. 2003(03)
[6]再论“空间句法”[J]. 张愚,王建国. 建筑师. 2004(03)
[7]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J]. 张京祥,崔功豪. 人文地理. 2000(02)
[8]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 陈彦光. 城市规划. 2006(08)
[9]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J]. 单刚,王晓原,王凤群. 城市问题. 2007(09)
[10]中国城市的地域分区探讨[J]. 田银生,宋海瑜.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2)
博士论文
[1]兰州近现代城市形态变迁研究[D]. 严巍.东南大学 2016
[2]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 邵士官.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 吴薇.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县级市城市化演进及创新发展研究[D]. 王洪祥.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 李旭.重庆大学 2010
[7]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8]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南京大学 2005
[9]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郐艳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工业发展作用下的黄石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张一恒.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基于分形理论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韩莉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3]富县县城城市总体布局研究[D]. 张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D]. 陈涛.清华大学 2005
[5]欠发达地区小城市空间生长研究[D]. 李小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22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72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