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区外部空间海绵化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8 19: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0年左右所建的既有住区在建筑质量、绿化布置、基础设施配套和住区管理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由于近年暴雨频发,导致这些既有住区雨水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南北方的既有住区均有内涝现象发生,给居民的出行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的雨水管理研究进展及实践梳理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必须要依据国内城市特征与居民区排水要求,把城市既有住区和低影响开发技术密切融合,进行满足国内既有住区改造提升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论文对天津市1990年代既有住区进行调研,总结剖析既有住区雨水管理现状及问题,针对其现状问题进一步分析低影响开发在既有住区中的适用性及效益;论文以池州市熙苑小区为设计实例,借助SWMM软件为技术参考,对既有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解决该住区的雨水管理问题;论文最后,根据之前所剖析的现状问题以及改造实例的经验,总结出涵盖既有住区多个层面的改造策略,为解决我国既有住区雨水管理问题提供策略指引。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既有住区需要更新改造
1.1.2 既有住区雨水管理存在隐患
1.1.3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低影响开发概念
1.2.3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最佳管理模式(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2.1.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2.1.3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velopment)
2.1.4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2.1.5 国外不同城市雨水管理模式的对比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内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2.2.2 国内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过程
2.2.3 国内海绵城市体系的形成
2.3 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实践及启示
2.3.1 国外海绵城市经典案例
2.3.2 国内海绵城市经典案例
2.3.3 国内外海绵城市案例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既有住区现状及改造分析
3.1 既有住区雨水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3.1.1 天津市当前既有住区外部空间雨水管理现状调研
3.1.2 基于政策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1.3 基于管理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1.4 基于设计与技术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技术体系及适用性
3.2.1 住区雨水管理技术体系及衡量系数
3.2.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适用性评价
3.3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成本对比及组合优化
3.3.1 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成本对比
3.3.2 低影响开发设施在住区中的组合优化
3.4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效益及作用
3.4.1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效益
3.4.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既有住区改造设计实践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场地条件分析
4.1.1 项目背景
4.1.2 区域概况
4.1.3 场地条件分析
4.2 现状问题与改造目标
4.2.1 现状问题
4.2.2 改造目标
4.3 改造思路与方案解析
4.3.1 整合雨水控制流程
4.3.2 住区各要素改造方案
4.3.3 海绵设施配置与计算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4.4 低影响开发SWMM模型建立
4.4.1 建模目的
4.4.2 降雨条件设定
4.4.3 主要参数设置和建立模型
4.5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及方案优化
4.5.1 初次模拟结果分析
4.5.2 改造方案优化及二次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影响开发视角下的既有住区外部空间海绵化提升研究
5.1 住区雨水可持续管理的原则与目标
5.1.1 内向型雨水消解原则
5.1.2 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
5.2 住区各类要素的海绵化提升策略
5.2.1 住区建筑加强雨水收集能力
5.2.2 住区道路改为主动排水模式
5.2.3 住区绿地注重与调蓄设施相结合
5.2.4 住区公共场地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5.3 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解析
5.3.1 各项技术分类与对比
5.3.2 绿色屋顶
5.3.3 植草沟
5.3.4 雨水花园
5.3.5 下沉式绿地
5.3.6 其他技术措施
5.4 住区海绵化改造实施保障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4.2 细化各部门管理责任
5.4.3 实行相关激励政策
5.5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研究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影响开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 胡东起,陈星,张其成,蔡庆拟,湛忠宇.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4)
[2]天津紧凑型住区适宜空间容量的量化模拟研究[J]. 舒平,何洁,任登军. 建筑学报. 2016(S1)
[3]基于SWMM模型分析的高层住区低影响开发实施策略[J]. 张睿,陈天,臧鑫宇. 建筑与文化. 2016(06)
[4]基于绿地空间优化的城市用地功能复合模式研究[J]. 张悦文,金云峰. 中国园林. 2016(02)
[5]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 中国软科学. 2016(01)
[6]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J]. 马姗姗,许申来,薛祥山,曲直,赵轩,张静怡. 住宅产业. 2015(12)
[7]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构建探析[J]. 朱钊. 住宅科技. 2015(12)
[8]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山地生态住区规划策略研究[J]. 徐煜辉,韩浩. 华中建筑. 2015(12)
[9]“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城市规划. 2015(06)
[10]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 徐振强. 上海城市管理. 2015(01)
博士论文
[1]既有住区更新的制度变迁[D]. 刘玮.重庆大学 2016
[2]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程序与做法研究[D]. 宋代风.浙江大学 2012
[3]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 王朝红.天津大学 2010
[4]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 朱怿.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居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模型设计[D]. 景天奕.南京大学 2016
[2]20世纪40-80年代的美国水污染治理研究[D]. 司杨娜.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深圳市口袋公园提升模式与方法研究[D]. 苏荇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4]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 弓亚栋.长安大学 2015
[5]城市住区低影响开发研究[D]. 赵林波.长安大学 2014
[6]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研究[D]. 侯改娟.重庆大学 2014
[7]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王佳.北京建筑大学 2013
[8]基于LID的雨水径流管理初探[D]. 严立军.西南大学 2012
[9]两型城市居住社区建构策略研究[D]. 曾婷.湖南大学 2012
[10]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效益的分析研究[D]. 户园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729033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既有住区需要更新改造
1.1.2 既有住区雨水管理存在隐患
1.1.3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低影响开发概念
1.2.3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最佳管理模式(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2.1.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2.1.3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velopment)
2.1.4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2.1.5 国外不同城市雨水管理模式的对比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内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2.2.2 国内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过程
2.2.3 国内海绵城市体系的形成
2.3 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实践及启示
2.3.1 国外海绵城市经典案例
2.3.2 国内海绵城市经典案例
2.3.3 国内外海绵城市案例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既有住区现状及改造分析
3.1 既有住区雨水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3.1.1 天津市当前既有住区外部空间雨水管理现状调研
3.1.2 基于政策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1.3 基于管理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1.4 基于设计与技术层面的住区雨水问题
3.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技术体系及适用性
3.2.1 住区雨水管理技术体系及衡量系数
3.2.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适用性评价
3.3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中的成本对比及组合优化
3.3.1 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成本对比
3.3.2 低影响开发设施在住区中的组合优化
3.4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效益及作用
3.4.1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效益
3.4.2 低影响开发在住区改造中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既有住区改造设计实践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场地条件分析
4.1.1 项目背景
4.1.2 区域概况
4.1.3 场地条件分析
4.2 现状问题与改造目标
4.2.1 现状问题
4.2.2 改造目标
4.3 改造思路与方案解析
4.3.1 整合雨水控制流程
4.3.2 住区各要素改造方案
4.3.3 海绵设施配置与计算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4.4 低影响开发SWMM模型建立
4.4.1 建模目的
4.4.2 降雨条件设定
4.4.3 主要参数设置和建立模型
4.5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及方案优化
4.5.1 初次模拟结果分析
4.5.2 改造方案优化及二次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影响开发视角下的既有住区外部空间海绵化提升研究
5.1 住区雨水可持续管理的原则与目标
5.1.1 内向型雨水消解原则
5.1.2 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
5.2 住区各类要素的海绵化提升策略
5.2.1 住区建筑加强雨水收集能力
5.2.2 住区道路改为主动排水模式
5.2.3 住区绿地注重与调蓄设施相结合
5.2.4 住区公共场地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5.3 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解析
5.3.1 各项技术分类与对比
5.3.2 绿色屋顶
5.3.3 植草沟
5.3.4 雨水花园
5.3.5 下沉式绿地
5.3.6 其他技术措施
5.4 住区海绵化改造实施保障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4.2 细化各部门管理责任
5.4.3 实行相关激励政策
5.5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研究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影响开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 胡东起,陈星,张其成,蔡庆拟,湛忠宇.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4)
[2]天津紧凑型住区适宜空间容量的量化模拟研究[J]. 舒平,何洁,任登军. 建筑学报. 2016(S1)
[3]基于SWMM模型分析的高层住区低影响开发实施策略[J]. 张睿,陈天,臧鑫宇. 建筑与文化. 2016(06)
[4]基于绿地空间优化的城市用地功能复合模式研究[J]. 张悦文,金云峰. 中国园林. 2016(02)
[5]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 中国软科学. 2016(01)
[6]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J]. 马姗姗,许申来,薛祥山,曲直,赵轩,张静怡. 住宅产业. 2015(12)
[7]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构建探析[J]. 朱钊. 住宅科技. 2015(12)
[8]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山地生态住区规划策略研究[J]. 徐煜辉,韩浩. 华中建筑. 2015(12)
[9]“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城市规划. 2015(06)
[10]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 徐振强. 上海城市管理. 2015(01)
博士论文
[1]既有住区更新的制度变迁[D]. 刘玮.重庆大学 2016
[2]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程序与做法研究[D]. 宋代风.浙江大学 2012
[3]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 王朝红.天津大学 2010
[4]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 朱怿.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居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模型设计[D]. 景天奕.南京大学 2016
[2]20世纪40-80年代的美国水污染治理研究[D]. 司杨娜.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深圳市口袋公园提升模式与方法研究[D]. 苏荇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4]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 弓亚栋.长安大学 2015
[5]城市住区低影响开发研究[D]. 赵林波.长安大学 2014
[6]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研究[D]. 侯改娟.重庆大学 2014
[7]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王佳.北京建筑大学 2013
[8]基于LID的雨水径流管理初探[D]. 严立军.西南大学 2012
[9]两型城市居住社区建构策略研究[D]. 曾婷.湖南大学 2012
[10]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效益的分析研究[D]. 户园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729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72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