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乡土景观元素在城市山体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以南宁市民族大道北侧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23-04-11 02:27
  乡土景观是根据当地自然和人文因素创造的具有显著本土特征的景观。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文化内涵弱化和地方特色缺失的问题。随着景观设计“同质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地域要素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充分了解场地所在区域的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精妙的提取乡土元素,合理运用改造手法而创作出景观,是景观设计师需要长期认真思考和不断尝试实践的问题。乡土元素在地方性景观中的艺术应用,应当在注重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与现代城市生活的结合。城市山体公园指的是城市范围内场地地形为山体或具有山地地貌特征的公园绿地类型;本文以城市山体公园案例设计为例。探究以地域景观元素促进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使得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在当代城市景观建设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城市山体公园景观中运用乡土景观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及本土文化,能增加景观的独特性与辨识度。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不再是“同一”。这不仅增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使得城市居民对于所居住的城市更有归属感和亲切感,也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全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乡土景观及其元素对乡土、乡土景观的概念进...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乡土景观及其元素
    第一节 乡土景观的概念
        一、乡土的概念
        二、乡土景观
    第二节 乡土景观的元素类型及其特征
        一、乡土景观元素类型
        二、乡土景观元素的特征
第二章 乡土景观元素应用原则及意义
    第一节 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自然生态原则
        三、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节 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乡土意味原则
        二、地理区域性原则
        三、独特性原则
        四、绿色生态原则
        五、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 乡土景观元素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提高生态效益以及环境质量
        三、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凸显
        四、有利于地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章 广西乡土景观元素应用及地域文化特征
    第一节 广西乡土景观元素及应用
        一、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二、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三、人文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第二节 广西地域文化特征
第四章 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设计
    第一节 城市山体公园的概念及其景观设计特征
        一、城市山体公园的概念
        二、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特征
    第二节 乡土景观元素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优化与保护
            (一)充分利用乡土地貌
            (二)水资源的利用
            (三)充分利用乡土植被
            (四)充分利用乡土材料
            (五)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融合
        二、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演绎
            (一)巧用乡土生活小品
            (二)再现乡土建筑及乡土构筑物
        三、乡土人文精神的象征与传承
第五章 实践案例—以南宁市民族大道北侧绿地山体公园方案设计为例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
        二、基地区位分析
        三、上位规划
    第二节 自然乡土资源现状分析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场地植被
        四、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第三节 人工乡土资源现状分析
        一、建筑分析
        二、道路资源分析
    第四节 设计目标、概念、及乡土元素的具体应用
        一、设计目标
        二、概念生成
        三、景观结构
        四、乡土景观元素的具体应用
            (一)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二)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具体应用
            (三)文化乡土元素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789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789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