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活动空间特征及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19:37
时空大数据的可获取性为规划研究提供新的支撑,能从更精细的层次研究人群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文章基于百度地图数据,从武汉市主城区内人群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行人群集聚的公共空间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对比研究。丰富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为构建合理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法对百度地图热力图、POI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运用GIS平台对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构建数据库。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居民活动时间规律,发现城市活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工作日活力凝聚点和结束点具有提前性,休息日活动峰值点和结束点具有延时性;活动空间特征方面,武汉三镇呈现不同的人群空间聚集形态,汉口地区人群活动空间集中成片、武昌地区呈沿主干道线性排列、汉阳地区只有少数点状分布;从时空动态变化的特征来看,人群活动在一天中呈现多点集聚——均衡持续——边缘扩散的变化。通过线追踪间隔功能绘制人群活动不同时段的重心位置移动轨迹,发现工作日较休息日更易受到工作的影响而呈现“往返式”的形态。对比昼夜活动的空间分布,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法,证实人群夜间活动较日间活动更向主城区外围分散。其次,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方...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深刻影响居民生活的方式并引发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1.1.2 技术背景:基于位置服务的大数据为规划研究提供新的支撑
1.1.3 现实背景:从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向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研究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百度地图数据
1.3.2 城市活动空间
1.3.3 活动空间结构
1.3.4 活动时空间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居民活动时空间特征的研究
2.1.1 城市活动时空间研究方法
2.1.2 居民时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2.1.3 特殊人群的活动时空特征
2.2 基于大数据的活动空间实证研究
2.2.1 区域与城市活动联系网络
2.2.2 城市活动空间功能组织
2.2.3 城市通勤活动与职住空间
2.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对策研究
2.3.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识别与评价
2.3.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对策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启示
2.4.1 相关研究总结
2.4.2 既有研究不足
3 城市活动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基础数据来源
3.1.2 基础数据类型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坐标校对
3.2.2 数据提取分类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分析
4.1 城市活动时间特征
4.1.1 工作日与休息日特征对比
4.1.2 各类型活动特征对比
4.2 城市活动空间特征
4.2.1 城市活动空间的整体特征
4.2.2 城市活动空间的动态变化
4.2.3 城市活动空间的重心位移
4.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分布
4.3.1 城市活动昼夜分布基本特征
4.3.2 城市活动昼夜耦合格局分布
4.3.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耦合模式
4.4 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4.4.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4.4.2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
4.4.3 城市生活设施布局
4.4.4 空间开发建设强度
4.4.5 道路交通可达性
4.4.6 景观环境优质度
4.4.7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
5.1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
5.1.1 活动中心等级体系
5.1.2 活动空间拓展轴线
5.1.3 活动热度区片划分
5.2 活动空间结构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的对比
5.2.1 多中心体系发展不均衡
5.2.2 “强中心,弱边缘”特征明显
5.2.3 活动空间重心向光谷倾斜
5.2.4 沿江轴线发展活力不足
5.3 城市活动空间体系优化建议
5.3.1 构建合理与均衡的城市活动空间结构体系
5.3.2 丰富副中心的活动空间类型与开发模式
5.3.3 增强外围组团内活动空间的基础设施供给
5.3.4 提升沿江地段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800924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深刻影响居民生活的方式并引发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1.1.2 技术背景:基于位置服务的大数据为规划研究提供新的支撑
1.1.3 现实背景:从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向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研究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百度地图数据
1.3.2 城市活动空间
1.3.3 活动空间结构
1.3.4 活动时空间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居民活动时空间特征的研究
2.1.1 城市活动时空间研究方法
2.1.2 居民时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2.1.3 特殊人群的活动时空特征
2.2 基于大数据的活动空间实证研究
2.2.1 区域与城市活动联系网络
2.2.2 城市活动空间功能组织
2.2.3 城市通勤活动与职住空间
2.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对策研究
2.3.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识别与评价
2.3.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对策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启示
2.4.1 相关研究总结
2.4.2 既有研究不足
3 城市活动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基础数据来源
3.1.2 基础数据类型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坐标校对
3.2.2 数据提取分类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分析
4.1 城市活动时间特征
4.1.1 工作日与休息日特征对比
4.1.2 各类型活动特征对比
4.2 城市活动空间特征
4.2.1 城市活动空间的整体特征
4.2.2 城市活动空间的动态变化
4.2.3 城市活动空间的重心位移
4.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分布
4.3.1 城市活动昼夜分布基本特征
4.3.2 城市活动昼夜耦合格局分布
4.3.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耦合模式
4.4 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4.4.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4.4.2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
4.4.3 城市生活设施布局
4.4.4 空间开发建设强度
4.4.5 道路交通可达性
4.4.6 景观环境优质度
4.4.7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
5.1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
5.1.1 活动中心等级体系
5.1.2 活动空间拓展轴线
5.1.3 活动热度区片划分
5.2 活动空间结构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的对比
5.2.1 多中心体系发展不均衡
5.2.2 “强中心,弱边缘”特征明显
5.2.3 活动空间重心向光谷倾斜
5.2.4 沿江轴线发展活力不足
5.3 城市活动空间体系优化建议
5.3.1 构建合理与均衡的城市活动空间结构体系
5.3.2 丰富副中心的活动空间类型与开发模式
5.3.3 增强外围组团内活动空间的基础设施供给
5.3.4 提升沿江地段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800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80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