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主义生态观视域下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14:1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的状态与生存环境,现阶段,人们生存的环境不太理想,资源也愈发匮乏,人们为了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懈地努力着。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保障,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生产人类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庇护所。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诸多理论和概念先后提出,创造了丰硕的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生态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能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能使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能让人类更好地满足自身全面地发展和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城市的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将整体主义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整体主义以宏观的角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违背人类实现自身的目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学术理论成果和建设实践经验,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渊源和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整体主义哲学思想做指导,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对现...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整体主义生态观及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
(一)整体主义生态观的背景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历史背景
2.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动态
(二)整体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涵
1.整体主义生态观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
2.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三)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点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理念转变
2.整体主义生态观对自然价值的重新审视
(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
1.生态城市的内涵
2.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
(五)整体主义生态观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
2.整体主义生态观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2.我国粗放经济模式大规模存在
3.生态城市规划滞后
4.生态城市建设缺乏地方特色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然环境破坏
2.公民缺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
3.生态城市建设支撑体系薄弱
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三、整体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经济生态化
1.摒弃过度消费,实现低碳消费
2.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清洁生产
3.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和城市生态经济
(二)社会生态化
1.政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全面实现人的生态化,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
3.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国内外合作,培养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
(三)环境生态化
1.资源利用与资源替换相协调
2.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改造相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录??
本文编号:4002673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整体主义生态观及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
(一)整体主义生态观的背景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历史背景
2.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动态
(二)整体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涵
1.整体主义生态观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
2.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三)整体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点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理念转变
2.整体主义生态观对自然价值的重新审视
(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
1.生态城市的内涵
2.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
(五)整体主义生态观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1.整体主义生态观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
2.整体主义生态观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2.我国粗放经济模式大规模存在
3.生态城市规划滞后
4.生态城市建设缺乏地方特色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然环境破坏
2.公民缺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
3.生态城市建设支撑体系薄弱
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三、整体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经济生态化
1.摒弃过度消费,实现低碳消费
2.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清洁生产
3.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和城市生态经济
(二)社会生态化
1.政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全面实现人的生态化,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
3.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国内外合作,培养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
(三)环境生态化
1.资源利用与资源替换相协调
2.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改造相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录??
本文编号:4002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4002673.html
上一篇:基于陶粒混凝土力学特性与抗压的试验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