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与构造响应
本文关键词: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与构造响应 出处:《地质学刊》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沉积响应 逆冲推覆作用 晚新生代 前陆盆地 龙门山 川西
【摘要】:龙门山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推覆造山带与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自4.6 Ma以来,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使龙门山造山带强烈隆升,古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盆地沉积了1套巨厚的半固结—松散堆积物。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结构的综合研究,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是由自东向西的深部多级俯冲潜滑而引起的浅部由西向东的多层次推覆作用形成的,其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所产生的构造负载是龙门山前陆盆地的成盆动力。岩浆物质的循环过程表明成都盆地在形成过程中遵循物质循环与能量守恒定律。龙门山前陆盆地地质构造的沉积响应表现为:沉积基底整体上向西倾斜,盆地剖面明显不对称;沉积地层与下伏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盆内发育了一系列相间排列的次级凹陷和凸起,并呈雁斜式展布;砾质粗碎屑楔状体的周期性发育。从盆地动力学的角度初步分析了龙门山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龙门山冲断带及其前陆盆地的研究对于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作用以及油气聚集地的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Longmen Mountain Foreland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tween the Longmen Mountain nappe orogenic belt and the Longquanshan fold fault belt. Since 4.6 Ma, the thrust nappe tectonic movement has made the Longmen Mountain orogenic belt uplift strongly. The erosion,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ancient rivers have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a set of massive semi-consolidated and loose deposits in the basi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was formed by the multi-level nappe from east to west caused by the multi-level subduction and subduction from east to west. The tectonic load produced by the late Cenozoic thrust nappe structure is the basin forming power of Longmen Foreland basin. The circulation of magmatic material shows that the Chengdu basin follows the law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during its formation.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Foreland basin is as follows:. The sedimentary basement is inclined to the west as a whole. The basin profile is obviously asymmetrical; Both sedimentary strata and underlying strata are unconformities; A series of secondary depressions and bulges arranged in interphase are developed in the basin and distributed in a geese's oblique pattern. The periodic development of gravelly coarse clastic wedge-like bodies. The basin-mountain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Longmen Mountain Foreland basin and the study of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nd its Foreland basin ar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asin dynamics. Minerali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rea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晚新生代水系演化与新构造响应研究”(41072164)
【分类号】:P618.13;P534.6
【正文快照】: 0引言前陆盆地概念由Price(1973)首次提出,其后许多学者(刘和甫,2001;Dickinson,1993)提出了对前陆盆地的认识。De Celles等(1996)认为前陆盆地系统是在收缩造山带与毗邻的克拉通之间的大陆地壳之上沉积物堆积的潜在地区,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及其导致的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疆;;前陆盆地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2 曹宣铎,胡云绪;秦岭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陆盆地[J];西北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3 刘池洋,赵红格,杨兴科,王锋;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04期
4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孙玮;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4年02期
5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强,刘顺,王国芝,徐国盛,雍自权,李智武,孙玮;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6 张波,张进江,杨武玲,刘名利;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归属及其含油气性评述[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7 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周锋;;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8 李斌;宋岩;孟自芳;夏斌;李相博;;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宋岩;赵孟军;李本亮;方世虎;;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5期
10 范晓丽;;前陆盆地研究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国军;金之钧;;前陆盆地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赵应成;魏东涛;袁剑英;陈启林;张虎权;陈涛;;西北地区前陆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方向[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王锋;刘池阳;姚亚明;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晚期发育与油气聚集[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康玉柱;;新疆前陆盆地特征与油气分布[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金之钧;吕修祥;;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6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多期成藏过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范俊佳;琚宜文;;前陆盆地的类型、演化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顾家裕;;中国前陆盆地优质储层成因分析-以库车坳陷白垩系为例[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蒋文;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实践[N];科技日报;2005年
2 记者 宋杰 张玉涛;前陆盆地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十五”国家油气科技攻关项目办公室;天然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为经济建设作贡献[N];科技日报;2006年
4 ;献身天然气研究终不悔[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朱建辉 江其勤;南美三区块勘探评价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11年
6 记者 李占彬 通讯员 张君峰;三大领域获得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集团公司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凤奇;库车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特征、演化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海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与油气前景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军;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开国;北美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国永;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刘杰;基于地震数据分析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地层构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晨露;龙门山前陆盆地断裂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野;库车前陆盆地断裂控藏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的盆地结构与冲断带变形规律[D];浙江大学;2014年
7 张娟;滇南兰坪—思茅侏罗—白垩纪前陆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江涛;中西部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盖层封闭性评价及对比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9 颜照坤;龙门山与前陆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田馨;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储层岩石学及成岩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0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