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溶液成胶动态特征及其机理
本文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成胶动态特征及其机理 出处:《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联剂 聚合物 黏度 分子聚集体 渗流阻力 动态特征 机理分析
【摘要】:渤海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已形成优势通道。根据油藏调剖的实际需求,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交联聚合物溶液成胶动态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与聚合物间化学反应主要为两种,一是聚合物同一分子链上不同支链间("分子内")交联反应,形成"局部性"网状分子聚集体,宏观上黏度基本保持不变,二是聚合物不同分子链间("分子间")交联反应,形成"区域性"网状分子聚集体,宏观上黏度和黏弹性大幅度增加;在交联聚合物溶液中,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所需时间要远少于"分子间"交联反应,这一特征在酚醛树脂类交联聚合物溶液内表现尤为明显;在目标油藏条件下,有机铬类交联剂与聚合物间形成"区域性"网状聚集体时间低于0.5 h,酚醛树脂类则为72 h左右。
[Abstract]:Bohai long-term water reservoir development has formed the dominant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reservoir profile, us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solu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ubb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polymer and crosslinking agent is mainly two kinds, one is the same polymer molecular chain of different inter chain ("intra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 the formation of "local" network of molecular aggregates, the macro viscosity remained unchanged, two different polymer chains between ("molecules") crosslinking reaction, formation of "regional" network of molecular aggregates, the macroscopic viscosity and viscoelasticity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solution. "Intra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 time is far less than the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 this feature in phenolic resin crosslinked polymer solution is obvious; i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reservoir, organic chromium The "regional" reticular gathering time between the class of crosslinker and the polymer is less than 0.5 h, and the phenolic resin is about 72 h.
【作者单位】: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石油研究总院;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抗盐型聚合物油藏适应性及其改进方法基础研究”(51574086)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科技课题“分级组合深部调剖技术扩大试验研究”(YXKY-2016-ZY-02)
【分类号】:TE52
【正文快照】: 3.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6)渤海是中国海上油田主要分布海域,又以稠油油藏居多。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重、岩石胶结强度低、注入水矿化度高、单井注采强度高和注采井距大等特点,开采难度较大[1-5]。渤海SZ36-1、LD10-1、PL19-3等稠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中良,李永太,佘月明;聚合物溶液稳定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河南石油;1997年06期
2 王宝江,李彦兴,姚兰,孙春红;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2期
3 马涛;张晓辉;荆良;管素红;耿鲁营;;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化工文摘;2004年02期
4 陈跃章,张柱,陈明华,张向华,田庆生,邢丽梅,马涛;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化工;2004年05期
5 袁敏,贾忠伟,袁纯玉;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影响因素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5期
6 张金国;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05年01期
7 文凤余;程若江;;聚合物溶液粘度不稳定因素分析与治理[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王星;姜海梅;;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扩张流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7期
9 贾凌志;刘性全;王玉艳;侯吉瑞;徐俊;;污水聚合物溶液井口黏度真实性的探讨[J];油田化学;2010年04期
10 徐建彬;;聚合物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道山;;功能型聚合物溶液拉伸流变特性[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吴淑云;黄丽;孙刚;;驱油用抗盐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李国;周万富;李萍;;聚合物溶液高速流经岩心的黏度损失室内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李道山;;聚合物溶液流变性与驱油效率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吕彦平;吴晓东;尹洪军;马焕英;魏兆言;;多孔介质中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渗流数学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曹仁义;程林松;郝炳英;高海红;姚大伟;;黏弹性聚合物溶液渗流数学模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吴文祥;张向宇;;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刘明明;姜瑞忠;邢永超;于成超;何伟;;聚合物溶液注入能力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9 李道山;张景春;;水中含盐量对聚合物溶液膨胀界面粘弹度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聂小斌;娄清香;古丽;买尔当;;储能模量参数在聚合物性能评价中的应用[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宏;使油田降水增产的碱聚合物溶液[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晓松;聚合物溶液的弹性粘度理论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2 王立军;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3 姜斌;新型聚合物水解搅拌装置应用研究及搅拌流场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5年
4 孙玉学;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崔万军;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6 冯世德;大庆油田聚合物溶液粘度控制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张敏革;超高分子量HPAM溶液流变行为与双螺带螺杆桨搅拌流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瑜;含聚污水配制超高分聚合物溶液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刘天啸;葡北试验区抗盐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于德志;驱油用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王星媛;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曹宝丰;聚合物溶液黏弹性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马淑清;水质对聚合物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王宝江;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8 杨维丽;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压力动态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张旭;地面工艺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及控制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姜海梅;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在微观孔道内渗流规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39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