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莺歌海盆地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08 20:08

  本文关键词:莺歌海盆地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出处:《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莺歌海盆地 黄流组一段 内波内潮汐 重力流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莺歌海盆地深水沉积中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将成像测井引入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序列的研究中,结合岩心、地震和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内波内潮汐沉积解释模型,在海底扇(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背景下,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不同沉积相背景的储层物性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西北部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可精细划分出5种水道类型和3种朵叶类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受控于基准面变化,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或古构造埋深较深时更容易形成该类沉积,从下到上可以形成4个沉积序列: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1),重力流沉积(S2),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3)和远洋泥沉积(S4)。同重力流沉积相比,内波内潮汐形成的储层物性更好,勘探评价时应优先考虑。
[Abstract]: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tides and gravity flow in Yinggehai basin deep-water sediments, the imaging logging into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tides and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sequence, combined with core, seismic and magnetic logging data established internal tide deposits interpretation model in submarine fan (channel and lobe) sedimentary background under the internal wave tides and gravity flow deposit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do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with the northwestern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period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5 kinds of fine channel types and 3 kinds of flower leaf type in the Yinggehai basin of central depression; in internal tide deposi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 of base level, datum is relatively high or palaeostructural deep more easily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deposit, from top to bottom can form 4 depositional sequences in the tidal wave: ( Transformation) (S1), sediment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S2), in the wave tide (transformation) deposition (S3) and ocean mud deposition (S4). Compared with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in the tidal wave of better exploration, evalua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斯伦贝谢中国地球科学与石油工程研究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编号:2011ZX05025-00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综合科研项目“深水高温高压气藏试井关键技术研究(编号:ZYJY2016ZJ04)”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编号:2011ZX05025-00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综合科研项目“深水高温高压气藏试井关键技术研究(编号:ZYJY2016ZJ04)”部分研究成果。郭书生,高永德,刘博,等.莺歌海盆地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鹏;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金)矿区重力流沉积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庞雄;柳保军;颜承志;刘军;李元平;;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3期

4 吴嘉鹏;王英民;王海荣;李华;彭学超;邱燕;李冬;;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2年06期

5 贺自爱;全国第一次重力流沉积会议胜利召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4期

6 梁传茂;;湖北西北部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J];地质论评;1987年02期

7 姜在兴,赵徵林,刘孟慧;一种沿深水箕状谷纵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2期

8 贾振远;重力流的运动特点和类型[J];地球科学;1990年01期

9 王萌;;沉积物重力流及重力流砂体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30期

10 林畅松,刘景彦,蔡世祥,张艳梅,吕明,李杰;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J];科学通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雷怀彦;官宝聪;;歧北凹陷沙一段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及砂体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招君;孙连浦;董清水;朱建伟;方石;;伊舒地堑莫里青断陷下第三系双阳组沉积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张继庆;官举铭;;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5年

4 杨有星;金振奎;余宽宏;王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重力流沉积环境中的应用[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卓皆文 任淑珍;华南古大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辉;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邵珠福;辽西凹陷南段沙三段重力流沉积与致密储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黄银涛;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浅海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潘树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训涛;他拉哈西—英台地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施立冬;高升—雷家沙三中亚段沉积相研究与有利区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冯乐;青海文巴地地区下—中三叠统隆务河组沉积环境分析与重力流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王春凌;适用于模拟水下重力流的湍流模型的比较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磊;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湖盆重力流沉积及其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孙丽梅;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陆相重力流沉积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8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8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