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长6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长6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出处:《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经过近30年的开发,目前产量已逐年下滑,为了稳定油田产量和油田挖潜任务,需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本文类型为开发研究,主要以沙家沟区长6油藏为研究目标,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录井、完井测井曲线、压裂规模、试油试采等资料,充分应用区域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以及长6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等手段,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再认识。在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的基础上,对储量进行了复算,计算得沙家沟区地质储量为620.33×104t。油藏开发方式为自然能量开采,井网密度为33.5口/km2。结合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确定了油田产油递减规律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并对压裂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从平面和层间两方面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其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因素的双重控制。并据此针对研究区剩余油资源潜力较好的层段,即长611、长612、长613以及长62’四个小层进行储层压裂改造以及布井等措施。
[Abstract]: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Shajiagou area of Ganguyi Oilfield, the production has been declining year by year.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schem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mainly taking Chang 6 reservoir in Shajiagou area as the research goal, taking geostatistics theory as the guidance, comprehensively using drilling logging and completion logging curve. The data of fracturing scale, oil test and production test are ful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heterogeneity and oil-water distribution in Chang 6 reservoir. On the basis of the recognition of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rve is recalculated.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of Shajiagou area are calculated to be 620.33 脳 10 ~ (4) t.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de is natural energy exploitation, well pattern density is 33.5 / km ~ (2).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oil production decline law accords with the exponential decline law, and the fracturing effect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studied from the plane and the interlayer. Its distribu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according to this, the remaining oil resource potential is better in the study area, that is Chang611, Chang612. Chang 613 and Chang 62 'four sublayers are used for reservoir fracturing and well layou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龙湘;吉承华;姚景年;;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油藏开发分类[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年02期
2 ДгАнтониадицзр,王勋弟;稠油藏油井的周期性蒸汽气体热处理[J];特种油气藏;1995年03期
3 裘亦楠;陈子琪;居娟;田增;;我国油藏开发地质分类的初步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5期
4 方宏长;武若霞;;油藏天然驱动能力的早期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5期
5 梁鑫刚;;浅析油藏的基础知识[J];科技与企业;2014年10期
6 秦志成;师清高;高萍;;蟠龙油田长2油藏控制因素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4期
7 罗南;;陈堡油田赤山组油藏水淹规律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2年04期
8 成进湖;陈煦;;马朗凹陷二叠系油藏赋存状态及裂缝分布[J];吐哈油气;2003年01期
9 赵辉;姚军;吕爱民;王伟;;利用注采开发数据反演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杰;康志江;张允;崔书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出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国志;张志宏;陈国勋;;断裂活动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藏的影响[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袁冰洁;由开发油藏到经营油藏[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张国力;产量“突围”从转变体制开始[N];中国石化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祖诗;打开低渗薄层油藏高效开发之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齐永茂 通讯员 李卫星;压裂“立交桥”连通油流“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刘国安 通讯员 胡世红;从孵化到新生[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孙克;油田“春不老”全凭“梳妆巧”[N];中国石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立信;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驱油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柴陆军;中国典型重质油油藏采油功能微生物及对原油作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厉强;低渗透变形介质油藏流入动态关系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熊伟;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申龙斌;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对象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梅;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成藏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云刚;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研究与实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东艳;志丹永宁—稍园子地区长2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周海成;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长6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王亚雄;王家湾中区长2油藏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刘业俊;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张平;不同类型油藏动态测试指标表征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7 冯晓伟;靖边油田老庄油藏延9油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8 李婧;低渗透油藏油井间歇开采合理工作制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9 刘明霞;M油藏W58地区初期开发地质特征研究与方案参数优化设计[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10 王丽梅;黄砂坨油藏裂缝发育预测及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406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0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