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测量及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7 14:10

  本文关键词: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测量及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出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总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 测井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摘要】:在地层束缚水条件下,对页岩气储层有效孔隙度理解及测量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由此造成同一样品的孔隙度测量结果显著差异,给储层评价带来困难。对来自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平行岩心样品分别依据GRI和SY/T 5336—2006标准进行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测量,并配套进行岩矿组分、粘土组分和有机碳含量(TOC)测量。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为,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测量结果两者相差1~3倍,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对与粘土有关的束缚水体积不同的处理方式;页岩气储层中充气孔隙度与TOC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表明有机孔隙是页岩气储层中有效孔隙的主要贡献者;束缚水孔隙与粘土矿物含量呈现良好正相关关系,表明与粘土有关的微细孔隙被束缚水占据,为无效孔隙。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了有效孔隙定量关系。同时,基于干粘土体积模型建立了总孔隙度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确定了实际地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应用表明,测井评价结果与不同实验室测定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吻合较好。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formation bound water,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for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effective porosit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which results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orosity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same sample. The parallel core samples from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re based on GRI and SY/T, respectively. The total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orosity were measured by 5336-2006 standard. The rock and mineral components, clay components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ere measured by TO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orosit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is 1 or 3 times. The root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s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volume of bound water related to clay; There is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eration porosity and TOC in shale gas reservoir,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more than 0. 9, which indicates that organic porosity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effective porosity in shale gas reservoir. There i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ound water porosity and the clay mineral cont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icro-pores related to clay are occupied by the bound water and are invalid pore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ive por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is 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dry clay volume model, the total porosity evaluation method is established, and the total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orosity of the actual formation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logging data. The results of log evalu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otal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orosity measured i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60001-012)
【分类号】:P618.13;P631.81
【正文快照】: 孔隙度是储层岩石的固有性质,也是油气储层评价的基础参数。对于传统砂岩储层来说,孔隙度测量技术是成熟技术,不同商业实验室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测量精度值得信赖。但对页岩气储层来说,则不然:由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的孔隙度测量结果差异大,其差异可达1~3倍[1],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军;金武军;王亮;武清钊;路菁;郝士博;;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1期

2 王玉满;董大忠;杨桦;何伶;王世谦;黄金亮;蒲泊伶;王淑芳;;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3 李军;路菁;李争;武清钊;南泽宇;;页岩气储层“四孔隙”模型建立及测井定量表征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4 胡明毅;邓庆杰;胡忠贵;;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5 涂乙;邹海燕;孟海平;夏志远;李楠;;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1期

6 李娟;于炳松;张金川;李玉喜;武景淑;;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7 聂海宽;张金川;包书景;边瑞康;宋晓蛟;刘建斌;;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聚集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8 刘伟;余谦;闫剑飞;门玉澎;张海全;吴剑;;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储层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9 朱晓军;蔡进功;;泥质烃源岩的比表面与有机质关系研究进展及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成龙;张新新;李少龙;;页岩气有效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以威远地区威202H2平台区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7年04期

2 谢军;赵圣贤;石学文;张鉴;;四川盆地页岩气水平井高产的地质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7年07期

3 翟刚毅;王玉芳;包书景;郭天旭;周志;陈相霖;王劲铸;;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前景预测[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4 王玉芳;翟刚毅;冷济高;龚大建;王劲铸;;贵州岑巩TX1井牛蹄塘组页岩压裂效果评价[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5 王朋飞;姜振学;李卓;陈磊;王国臻;黄璞;阴丽诗;;渝东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6 彭女佳;何生;郝芳;何希鹏;张培先;翟刚毅;包书景;何陈诚;杨锐;;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差异性[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7 戴方尧;郝芳;胡海燕;林俊峰;黎祺;;川东焦石坝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赋存机理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8 许云飞;左宇军;邬忠虎;孙文吉斌;;凤冈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裂缝预测[J];煤炭技术;2017年07期

9 李军;武清钊;路菁;金武军;;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测量及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3期

10 Luofu Liu;Jinqi Qiao;Baojian Shen;Xinyi Lu;Yueshu Yang;;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ale gas distribution of carboniferous mudstones in the Tarim Basin,China[J];Acta Geochimica;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冰;张金川;唐玄;杨超;陈前;满向杰;党伟;;黔西北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储气特征[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2 王秀平;牟传龙;葛详英;陈小炜;周恳恳;王启宇;梁薇;;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矿物组分特征及评价[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3 王志刚;;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实践与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3期

4 王玉满;董大忠;杨桦;何伶;王世谦;黄金亮;蒲泊伶;王淑芳;;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5 李军;路菁;李争;武清钊;南泽宇;;页岩气储层“四孔隙”模型建立及测井定量表征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6 胡明毅;邓庆杰;胡忠贵;;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7 焦X;姚素平;吴浩;李苗春;汤中一;;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1期

8 涂乙;邹海燕;孟海平;夏志远;李楠;;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1期

9 谢灏辰;于炳松;曾秋楠;冯子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有机碳测井解释方法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10 周德华;焦方正;郭旭升;郭彤楼;魏志红;;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页岩油气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3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4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5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6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7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8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9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10 张大伟;;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436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36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