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压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1-24 08:42

  本文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压降 井底流压 排采优化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认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压降传递规律及其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在煤储层裂缝系统发育与分布特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煤裂缝系统及煤基质内压降传递地质模型,并分析总结了储层压降传递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煤储层压降传递及动态变化主要受储层渗透率、含水性、含气饱和度、煤解吸/吸附特性以及井底流压影响,其中储层大裂缝系统内的压降传递主要与渗透率、含水性以及井底流压相关;而煤基质内的压降传递则主要与含气饱和度及煤解吸/吸附特征相关。鉴于储层压降传递及其影响因素在煤层气排采中的作用,提出煤层气排采前应首先掌握影响储层压降的地质参数特征;排采过程中井底流压的控制应充分考虑影响储层压降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law of reservoir pressure drop transfer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during coal bed methane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system in coal reservoir are observed and studied. The geological models of coal fracture system and pressure drop transfer in coal matrix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drop transfer and dynamic change of coal reservoir are mainly affected by reservoir permeability, water content and gas satu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desorption / adsorption and the effect of bottom hole flow pressure are mainly related to permeability, water content and bottom hole flow pressure. The pressure drop transfer in coal matrix is mainly related to gas saturation and coal desorption /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eologic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pressure drop of the reservoir should be grasped first before the coal bed methane is discharged from prod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reservoir pressure drop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control of bottom hole flow pressur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6ZX05067-001)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MQ2014-06) 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012011)
【分类号】:TE37
【正文快照】: 0引言煤具有强烈的吸附特性,煤储层中80%以上的煤层气以吸附态存在于煤基质孔隙中,因此,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需要降低储层压力才能使煤层气从煤基质孔隙内解吸并产出[1-2]。煤储层压降传递是影响煤层气开发难易程度、有效解吸范围与井间干扰程度的关键因素,对煤层气采收率影响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彩霞;张遂安;刘程;许永洲;郭文朋;石悦;;煤层气规模开发条件下压力传播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12期

2 叶建平;陆小霞;;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1期

3 陈文文;王生维;张晨;胡奇;何俊铧;晁巍巍;赵俊芳;;煤层气藏可采性与煤层水关系及关键参数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S1期

4 孟召平;张纪星;刘贺;刘珊珊;周晓得;;考虑应力敏感性的煤层气井产能模型及应用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04期

5 刘世奇;桑树勋;李梦溪;刘会虎;王立龙;;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网排采压降漏斗的控制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李相方;石军太;杜希瑶;胡爱梅;陈东;张冬玲;;煤层气藏开发降压解吸气运移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7 刘升贵;郝耐;王建强;;煤层气水平井降压漏斗扩展规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杜严飞;吴财芳;邹明俊;王聪;姜伟;雷波;;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储层压力传播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1年07期

9 陈振宏;陈艳鹏;杨焦生;邓泽;赵玉红;王一兵;;高煤阶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特征及其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J];石油学报;2010年06期

10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孟召平;刘金融;;煤基质中甲烷扩散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J];地球科学;2017年08期

2 张琳;;煤层气储层有效应力计算方法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年07期

3 李瑞;王生维;吕帅锋;肖宇航;粟冬梅;吴川;;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压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7期

4 崔永安;高杰;徐j;乔晓磊;金燕;;某600 MW机组锅炉矿井乏风/煤粉耦合燃烧特性数值模拟[J];热力发电;2017年07期

5 张建龙;李特社;张义;王理国;;带压洗泵装置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的应用[J];辽宁化工;2017年06期

6 张永平;杨延辉;邵国良;陈龙伟;魏宁;张利文;;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高煤阶煤层气水平井开采中的问题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7年06期

7 路艳军;杨兆中;Shelepov V.V.;韩金轩;李小刚;韩威;;煤层气储层压裂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6期

8 钟子尧;吴晓东;韩国庆;;煤层气水平井压力饱和度关系及半解析生产预测模型[J];石油科学通报;2017年02期

9 路玉林;王联军;王英超;;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矿业;2017年S1期

10 周加佳;;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宇春;张文平;梁国强;曾艳军;王桂生;顾军;;MTA固井方法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10期

2 潘新志;叶建平;孙新阳;周龙刚;;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地区中低阶煤层气勘探潜力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9期

3 穆福元;仲伟志;赵先良;车长波;陈艳鹏;朱杰;王勃;;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天然气工业;2015年06期

4 罗莉涛;刘卫东;姜伟;管保山;胡新海;丛苏男;;煤粉悬浮剂性能评价及现场实施方案设计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5年03期

5 雷怀玉;孙粉锦;陈艳鹏;刘坤;姜馨淳;;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15年04期

6 李贵红;;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有利区块优选[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02期

7 张军涛;郭庆;汶锋刚;;深层煤层气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8 申宝宏;刘见中;雷毅;;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9 连小华;郭军峰;毛生发;孙九江;刘亚兵;王晓亮;;解堵性二次压裂在樊庄煤层气井的应用[J];中国煤层气;2014年06期

10 陈文文;王生维;秦义;赵文秀;赵俊芳;杨健;李瑞;;煤层气井煤粉的运移与控制[J];煤炭学报;2014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3 严绪朝;郝鸿毅;;我国的煤层气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J];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05期

4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6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7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8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9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1459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59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