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19 17:12

  本文关键词: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3年

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

王玉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传统能源的日益耗竭,单靠传统能源已经难以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加之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各国开始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中日两国本身是能源消耗大国,大部分能源靠进口;而且,其自然资源贫乏,自给能力差。且随着中日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其资源需求量还会不断上升。虽然两国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不同,还存在着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近年来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加之两国在新能源发展领域的优势各不相同,双方实现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日新能源发展与合作现状分析。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现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还处于后工业时代,经济的发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能源。但是随着传统能的日益耗竭,及传统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单靠传统能源已经难以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了新能源产业极大的支持,新能源宏观政策逐渐完善。重点鼓励发展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虽然,中国政府努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但由于新能源本身的局限性,加之我国又处于起步阶段,使得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除水力发电,太阳能利用外,其他新能源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其次,介绍日本的新能源发展现状,日本资源的严重贫乏使日本的新能源发展起步较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使用新能源的国家。最后介绍了中日新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中日合作是大势所趋,并且两国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各具优势,实现合作可以做到双赢。早在2003年中日两国就针对能源合作展开过讨论,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二部分是新能源合作的理论基础。首先系统介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源保障。但一次性资源的有限性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的会带来环境问题,而经济的放缓甚至停滞并不能改善环境问题。综上,我们得出新能源的发展是我们摆脱经济发展瓶颈的唯一出路。而新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国际间的合作,可以说,新能源合作是世界发展新能源的一大趋势,能够有效的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解决环境问题。本文构造新能源合作指数能够很好的衡量新能源合作带来的经济与环境效应。 第三部分是新能源合作效应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了1991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具体研究新能源合作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了中日实现新能源合作能够有效的拉动两国的经济发展,降低对外来能源的依赖,并且能够有效的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增长,从而论证中日新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是中日新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首先介绍了中日新能源合作目前存在的障碍,包括缺乏明确的投资合作机制、法律机制不够健全、传统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分歧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等。然后针对这些障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建立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建立实际可行的“软议程”、加强监管框架的协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正式的能源合作机构、促进官方及民间的友好交流等。 总之,中日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合作基础广泛,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市场,日本拥有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法规,市场管理和机制建立等方面的经验,在节能和市场运作上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到形成一个高层次的经济和贸易合作论坛,中国和日本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互利双赢。相信中日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期,进而成为中日经济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6.2;F4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潭,陈志恒;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2 张斌;东北亚能源问题变数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3 韩立华;;东北亚地区能源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朱凯;;日本能源政策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11期

5 ;日本如何走上新能源发展路[J];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6 ;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J];阳光能源;2011年01期

7 张季风;;震后日本能源战略调整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2年06期

8 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尹勇晚;龚驰;李天国;;中韩新能源产业合作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10 闫世刚;;低碳时代中欧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柱;李从欣;;中国区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2 卢东斌;孟文强;;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3 汪长明;;国际石油竞争与中国石油安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4 于泳;董奎玲;;浅析日本低碳消费的经济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1期

5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6 吴昊;;论中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7 徐建伟;葛岳静;;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8 胡国良;朱晓;;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9年05期

9 冯根福;蒋文定;黄建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10 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健夫;韩松;;日本新能源政策研究及对中国新能源发展借鉴[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陶伯进;;论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及其实现战略[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3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敬川;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鹏;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选区决策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长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郭安福;生物质全降解一次性餐饮具制品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娟;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谢森;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巢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熊晓莉;代际福利转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丽;非线性生产函数影响因素再分解模型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明艳;国际能源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雪松;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萍,董锁成;北京市环境政策评价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2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3 袁永德;冯根福;;我国能矿资源价格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4 马荣升;日本的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3年06期

5 舒先林;中日石油博弈与竞争下的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6 徐坡岭,陈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04年04期

7 袁雯,杨凯;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8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9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10 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玉安;[N];金融时报;2006年

2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宏观分析师 宋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玲;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短期内新能源产业尚存四大挑战[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0年04期

2 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年10期

3 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红旗文稿;2010年04期

4 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年05期

5 赵刚;王晓宁;;2008-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9年04期

6 王敏洁;;做好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过渡发展[J];辽宁经济;2010年10期

7 王玉川;;拥抱新能源产业的春天[J];江淮;2009年10期

8 赵文博;;新能源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J];经济;2011年08期

9 杨丽媪;;新能源产业的瓶颈与出路[J];改革与开放;2007年06期

10 王敏洁;;国际新能源发展态势及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启示[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王健夫;韩松;;日本新能源政策研究及对中国新能源发展借鉴[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周春雨;[N];中国贸易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江雪;[N];中国企业报;2011年

7 记者 赵静;[N];辽宁日报;2011年

8 记者 薛秀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记者 张冠年;[N];广西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陈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康新凯;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斌斌;地方政府行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刘志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黄雷;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刘玥;产业联动网络演化模型与联动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翾;中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武妮娜;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政经相互关系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峰;东亚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于飞;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6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