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春工业大学》 2012年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研究
梁峰慧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绿色元年的时代,随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步伐的加快,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自身的特点,如何构建产业联盟并提高竞争优势,从而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汽车行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企业正受着中国车企业的热捧;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大力建设充电网络;政府购车补贴、“十城千辆”工程也已开始实施。但是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方兴未艾,但被切割得很零碎,没有连成一片,而且研发费用大,处于劣势。吉林省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石,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吉林省乃至全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形成产业联盟,依托产学研的合作,分摊研发的成本,从而形成强强联手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本文在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基本理论之上,通过分析基于产业联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界定了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产学研联盟模式在不同主导力量下的选择因素及选择策略。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得到重要的研究结论: 1.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学研联盟并不仅仅是产、学、研三方的合作,还涉及政府、中介等机构。因此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方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整合资源以保证联盟可持续、有效、稳定的发展。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国内外产学研联盟的进程,分析了不同主导力量下的产学研联盟模式,找出了国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联盟模式进行经验借鉴,它们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因此在模式的具体选择和机制的设计时,应综合分析产业情况。 3.在模式的具体选择中,我省整车及零部件领域选择技术开发中心模式,电池领域选择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以高新区为盟主建立的网络式组织结构较为合理。 4.在联盟的具体运行中,要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分工明确,资源共享。联盟的初期和成熟期分别按照混合支付法和股利支付法进行利益分配。 本文对于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学研联盟模式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3.7;F426.47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亚南;国内外创新体系评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1期
2 李书绅;;开展产学研联合活动 大力促进技术创新[J];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3 李端妹;叶清;文晓燕;王军荣;刘冬京;;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4 张竞;公司大学功能述评[J];科研管理;2003年04期
5 刘和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凤桃;;首款自主研发量产混合动力轿车停产 长安新能源车遇冷[J];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48期
8 武美燕;;建立预拌混凝土产业联盟的前景分析[J];混凝土世界;2009年09期
9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中国市场;2010年20期
10 左健民;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学海;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涛;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徐涛;MBO博弈—合作、竞争与执行[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黄媛梅;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5 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基于模糊AHP的珠三角都市型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测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2 潘琪;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3 董树宝;;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创意产业集聚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丁琪琳;;秦直道的昙花一现及其对交通规划的警示——基于交通区位角度的解释[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彭智;李健;;产业集群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与理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6 于正东;;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7 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8 阎军印,刘连娣;科技成果转化中环境功能有效性的分析与评价[J];商业研究;2004年01期
9 陈子彤,吕勇斌;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简单回顾[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10 昝剑飞,黄洁卉;企业集群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叶乘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产业布局战略研究[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明生;;城市聚集经济的产生和变化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未;周海;黄贤金;林炳耀;;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化的初步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思峰;阮爱清;方志耕;施红星;赵亮;;产业集群租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窦文章;孙盟;赵玲玲;赵宇;沈家文;;佛山高新区禅城园产业空间转型探索——基于“中心-外围”模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9 廉同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孙村服装产业集群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郝寿义;倪方树;;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羊卫辉;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方国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角色与对策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8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7 郭琳琳;国际产业转移与重庆市制造业升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磊;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汪之明;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瑜;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黄韬,易宪容,,高占军,张群群;博弈论的发展与创新──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就介绍[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5期
3 陈剑锋;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2期
4 肖泽磊,黄明知,刘颖;我国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测算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4年08期
5 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年03期
6 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年10期
7 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8 杨波;交易费用不是流通费用的现代版本[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9 王宁;李植;;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1期
10 盖翊中,隋广军;基于契约理论的产业网络形成模型:综合成本的观点[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涛;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孙纪鹏;现代企业合作竞争及其风险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3 徐涛;MBO博弈—合作、竞争与执行[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华侨大学;2004年
5 洪华;基于合作竞争的合作剩余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原;王宏起;刘丽萍;;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03期
2 刘光辉;后小仙;;区域产学研联盟模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9年14期
3 陈立泰;林川;;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角色及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4 韦欣仪;高贵龙;;贵州省产学研联盟创新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5 雷永;徐飞;;产学研联盟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管理科学;2007年05期
6 陈立泰;叶长华;;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7 余国扬;方中权;吕拉昌;;广东产学研联盟发展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8 刘璐;;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4期
9 董芙蓉;;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产学研联盟内在机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10 朱珠;;中国产学研联盟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向少华;李文江;高原;王川;王枫;;深圳市云计算产学研联盟现状及发展浅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孙健;黄军左;;协同创新视角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地合作产学研联盟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嘉强;李汴生;;通过产学研联盟,靠科技创新走行业跨越之路——从昔日的罗非鱼到今天的保健品[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婧如;[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任绍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记者 耿挺 蔡波;[N];上海科技报;2005年
4 姜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记者 李琦琨;[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6 程玫轩;[N];四川政协报;2008年
7 李志军;[N];民营经济报;2008年
8 张新华;[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潘永军;[N];解放日报;2008年
10 北京交通大学 宁滨;[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动机与绩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国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3 谢晶欣;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翁祖英;产学研联盟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邓锐;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动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玲;产学研联盟及其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析与治理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年
7 薛琴;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产学研联盟风险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杨利娟;产学研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雷永;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孟庆伟;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