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EOR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29 13:59

  本文关键词: 缝洞型稠油油藏 注气吞吐 吞吐物理模型 二氧化碳 氮气 提高采收率 出处:《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非均质性极强,针对此类油藏,注气吞吐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开发效果,设计并制作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吞吐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从换油率、产气速率、产气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4种吞吐介质(CO_2、N_2、先注CO_2后注N_2、先注N_2后注CO_2)的吞吐效果,分析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最低换油率的N_2吞吐也能达到0.422;CO_2与N_2混合气吞吐中,CO_2溶于原油中能使其黏度降低,N_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占据缝洞高部位形成气顶,这种协同作用使得CO_2与N_2混合气吞吐效果好于单一注气吞吐;而在注气顺序上先注N_2后注CO_2吞吐效果更加明显,换油率可达0.861。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开采是一种行之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先注N_2后注CO_2混合气吞吐可获得更显著的开发效果。
[Abstract]:The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heavy oil reservoir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arge caverns, dissolved pores and fractures, and have strong heterogeneity, aiming at this kind of reservoirs. Gas injection huff and puff is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metho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gas injection huff and puff in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 a laboratory physical simulation device suitable for fracturing and cavern reservoir huff and puff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from which the oil exchange rate can be obtained. In the aspects of gas production rate and gas production rate, the huff and puff effect of four kinds of huff and puff medium, CO_2 and then Ns _ 2 and N _ 2, respectivel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gas injection on oil recovery is remarkable, and the lowest oil exchange rate can reach 0.422; Dissolved in crude oil in CO_2 and N-2 mixture gas huff and puff, the viscosity can be reduced. Due to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the gas cap is formed in the high part of the fissure and cavern. This synergistic effect makes the mixture of CO_2 and N-2 have better huff and puff effect than that of single gas injection. In the sequence of gas injection, the effect of injecting NSP 2 and CO_2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oil exchange rate can reach 0.861. Gas injection and puff produc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A mor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effect can be obtained by injecting N-2 and CO_2 mixture gas huff and puff.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中国石油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4-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201006)
【分类号】:TE357.7
【正文快照】: 苏伟,侯吉瑞,刘娟,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EOR效果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1):133 139.SU Wei,HOU Jirui,LIU Juan,et al.Evaluation of EOR Effect of Gas Huff-n-puff in Fractured 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uthwestPetro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政德,梅海燕,张茂林,李闽,吕晓梅;注气过程相态变化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李汝勇;石德佩;李秀生;李相方;伍藏原;;牙哈凝析油气田注气监测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8年06期

3 郭平;苑志旺;廖广志;;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J];天然气工业;2009年08期

4 徐上;王涌;韩云东;金良安;;注气速度对气泡水体携带能力的影响[J];化学工程;2011年06期

5 吴世跃;张菊亮;张美红;李川田;;间歇注气抽采煤层气井注气量与采收率分析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张永成;田永东;赵祉友;王森;;注气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适应性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2年12期

7 ;革新与发明[J];今日科技;1989年11期

8 余璐;徐义钱;刘学子;辛显康;;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实践与认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3期

9 孙晓飞;张艳玉;张贤松;李威威;;泡沫油注气吞吐参数影响规律实验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10 杨秀文;田艳芳;伍度志;林琼;曾顺鹏;陈洁;;多级可拓评价法在储注气油藏筛选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潘灵永;李宝仁;余祖耀;;气泡雾化喷嘴注气管流动特性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邢帅;;CO_2驱注气井筒沥青胶质附着物分析及防治技术探讨[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注气管理流程再造 延伸管理共创利益[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通讯员 杨红梅;优化稠油注气 拨动降本增效“算盘”[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注气式出酒器[N];中国包装报;2002年

4 王常玲 崔洪腾;注气替油:“阁楼”里走出“油多多”[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记者 孙希利 通讯员 张洋;西北油田实施单元注气提升采收率[N];中国石化报;2014年

6 顾永强 尹永华;稠油井转周注气时机如何确定[N];中国石油报;2006年

7 记者 师啸;注气三十井次增油六千余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记者 杜中闻 通讯员 张文哲;西部钻探完成注采井注气井底流压监测[N];中国石油报;2013年

9 郑水平 李晓玲;辽河曙光油田Ⅱ型管柱技术 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效果明显[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高荆萍;笑指沙场火正红 乐在严冬战寒风[N];中国工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滨;低渗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气开发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昌贵;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最优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实现[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3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旭光;M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刘U

本文编号:1473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73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