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性离子型分子膜驱油剂的合成与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驱油剂 分子膜 渗吸 驱油效率 出处:《应用化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氯乙酸、二甲胺和氯乙醇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两性离子型分子膜驱油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对分子膜驱油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子膜驱油剂的渗吸驱油机理,并利用核磁岩心技术测试了驱油剂的渗吸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膜驱油分子结构表征与设计的两性离子分子式一致;渗吸实验表明,分子膜驱油剂更有利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低渗透油藏渗吸速率、渗吸效率更高;渗吸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分子膜驱油剂的加入,润湿指数提高,岩心表面向亲水性转变。核磁共振岩心测试表明,驱油剂在低渗透油藏驱油效率14.5%。
[Abstract]:Using chloroacetic acid, dimethylamine and chloroethanol as raw materials, an amphoteric molecular membrane oil remover was synthesized by IR, NMR and MS.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ar film flooding agent was characterized, the mechanism of oil perme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molecular film flooding agent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permeability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oil displacement agent was tested by nuclear magnetic core techniqu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synthesized molecular membrane flooding oi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ed amphoteric molecular formula. The perme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olecular membrane flooding agent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the permeability rate and permeability efficiency are higher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study of permeation mechanism shows that with the addition of molecular film flooding agent, the wetting index increases and the core surface changes to hydrophilic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re test shows that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oil displacement agent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s 14.5%.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26B00)
【分类号】:TE39
【正文快照】: 分子膜驱油剂是一种新型的油田用驱油剂,通过新的作用方式提高洗油效率[1]。在石油开发中,分子膜驱油剂通过改变储层表面润湿性,表现出更突出的提高采收率的性能[2]。本文研究合成一种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两性离子分子膜驱油剂(MD),测试分子膜的分子结构,考察了分子膜在岩心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福姬,王文涛,赵庆韬,丁元生,王琨;复合表面活性剂型驱油剂的研制及现场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2年06期
2 张立娟;岳湘安;;粘弹型和幂律型驱油剂的等效渗透率[J];石油学报;2007年01期
3 崔凯;周玉杰;张建安;程可可;刘宏娟;戴玲妹;刘德华;王永刚;;木质素改性制备驱油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S2期
4 金羽;;驱油剂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8年10期
5 赵欣;史华;张彩霞;;驱油剂快速优选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6 邓从刚;;高台子油层聚表剂驱的驱油剂室内筛选评价[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年02期
7 周伟,肖建洪,陈辉,姜娜;重芳烃驱油剂的研制及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郝艳秋;张艳娟;于涛;;三次采油中驱油剂与防膨剂配伍性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年06期
9 张立娟;岳湘安;;两类典型非牛顿驱油剂的渗流特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晓丽;唐晶晶;高雪;宋秀娟;杨珍;;新型无碱三采用驱油剂的性能研究[J];河南化工;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姜祖明;苏智青;朱丽;郑静;黄光速;;粘弹性颗粒驱油剂耐老化机理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罗健辉;雷群;丁彬;王平美;耿愿;;智能纳米驱油剂应用展望[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3 吕鑫;张健;;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晓丽;唐晶晶;高雪;;新型无碱三采用驱油剂的性能测试[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5 刘庆梅;张国印;姜江;;GC-MS在驱油剂研制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江建林;陈锋;郭东方;李雪峰;王新君;吴秀丽;黎贵青;;天然混合羧酸盐/黄孢胶驱油剂在胡状集油田胡5-15井区先导试验[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一分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尚绪兰 郑惠光 郎东江;新型驱油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记者王兰;第五代驱油产品同国际先进水平同步[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玲;两亲型表面活性剂—丙烯酰胺共聚物驱油剂合成及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邓永刚;低渗透油田驱油剂的开发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3 强二昂;ZY驱油剂在老草湾井区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4 申士成;碱木素改性制备驱油剂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晶镱;MD膜驱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徐赋海;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研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7 李静;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段文猛;ASP三元复合驱中各驱油剂的吸附滞留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陈晓蕾;共聚法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石油驱油剂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李江石;地沟油制磺酸盐驱油剂的设计合成及使用前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3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7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