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珠江口盆地靖海凹陷多边形断层系统成因及油气成藏意义

发布时间:2018-02-08 13:50

  本文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靖海凹陷 珠江口盆地 出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珠江口盆地靖海凹陷中新统发育大量密集分布、走向多变、延伸长度有限、断距小、倾角陡且互相切割及平面上呈多边形几何特征的小型正断层。综合研究认为,该系列小断层为非构造成因的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由于地层超压诱导的周期性压力释放而形成的微裂缝,超压成因以快速沉积造成的不均衡压实为主,带动水热增压作用和矿物脱水作用。靖海凹陷由始新世—渐新世裂谷断陷期,过渡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的裂后热沉降期,沉积由近海浅湖相过渡为深海-半深海相,沟通断陷期陆相及浅海相烃源岩和坳陷期深海-半深海相储集层的长期断裂不发育,缺乏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成为制约该期成藏的关键因素。多边形断层在靖海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和韩江组中广泛发育,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起到对油气运移分流调节作用,控制成藏区带分布,对靖海凹陷裂后热沉降期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Miocene in Jinghai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developed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normal faults with dense distribution, changeable strike, limited extension length, small fault spacing, steep dip angle and cutting to each other, as well as polygonal geometric features on the plane. The series of small faults are polygonal faults of non-tectonic origin. Polygonal faults are micro-fractures formed by periodic pressure release induced by formation overpressure, and the causes of overpressure are mainly uneven compaction caused by rapid deposition. Jinghai sag changed from Eocene to Oligocene rift fault depression to early Miocene Miocene post-rift thermal subsidence period, and the sediment transition from offshore shallow lacustrine facies to deep-sea semi-deep sea facies, which led to hydrothermal pressurization and mineral dehydration, and changed from Eocene to Oligocene rift fault to early Miocene to Miocene post-rift thermal subsidence. The long-term faults of the continental and shallow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 deep-sea and semi-deep sea facies reservoirs in the depression period are not developed, and the main channels for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re lacking. Polygon fault is widely developed in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and Hanjiang formation in Jinghai sag, which can be used as a migration channel for oil and gas migration, which can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zon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thermal subsidence period in Jinghai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5-006-0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善书;;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J];石油学报;1982年S1期

2 饶春涛;李平鲁;;珠江口盆地热流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6期

3 高莉玲;南海珠江口盆地珠Ⅲ次盆地石油系统[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0期

4 李俊良;王海荣;张建新;李琦;刘豪;;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态和水动力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5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6 刘道理;汪瑞良;秦成岗;全志臻;刘杰;徐乐意;张忠涛;屈亮;高鹏;徐徽;邢贞贞;;利用特色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消除崎岖海底影响——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应用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1期

7 段威武,雷作淇;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2期

8 彭善环;;文昌9-2-1井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获得油气流[J];天然气工业;1988年02期

9 王树祥;;地壳伸展与珠江口盆地的形成[J];中国海上油气;1993年02期

10 W.W.Tyrrell;李士范;;中国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勘探史[J];海洋地质译丛;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聂逢君;王华;李思田;朱伟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层及输导体沉积学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杨玉卿;张聪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含油储层分布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聂逢君;李思田;解习农;;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组砂岩成分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誉;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领域[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藏勘探新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9 陈长民;杨少坤;;试论珠江口盆地(东部)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储量增长方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龙涛;陈长民;孙珍;詹文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机制模拟与生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边界断裂生长联接及其相关褶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SANI.A.M.BACHIR;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热史模拟及油气运移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张春明;珠江口盆地油气运移主通道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吴昌荣;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内幕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鸿洲;珠江口盆地惠东地区古近系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时空耦合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王笑雪;珠江口盆地白云南凹ZHSB6层序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胡润;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富强;利用卫星重力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边界及构造区划[D];长安大学;2014年

5 田媛媛;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中新统丘形反射的成因探讨[D];西北大学;2012年

6 杨振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碳酸盐礁滩特征及含气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7 张万峰;珠江口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混源油定量判识[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李洪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东沙隆起结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马永坤;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碳酸盐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陈骏;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系统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5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95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7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