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东南深层页岩气分段压裂技术的突破与认识

发布时间:2018-03-04 05:17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东南部 切入点:页岩气 出处:《天然气工业》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四川盆地东南部深层(垂深超过2 800 m)页岩气藏受地质背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矿物成分及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多变,岩石塑性与非线性破裂特征明显增强,最大与最小主应力差异绝对值加大,导致分段压裂施工破裂压力与延伸压力高、裂缝宽度小、砂液比与裂缝导流能力低、体积裂缝难以形成,严重影响了压后页岩气的产能。基于对深层岩石力学性质、地应力特征、破裂特征及裂缝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处理酸+胶液+滑溜水+胶液"混合压裂施工新模式及配套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丁页2HF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压后获得页岩气无阻流量10.5×10~4 m~3/d,取得了地质突破;金页1HF井下寒武统{;竹寺组压后获得页岩气无阻流量10.5×10~4 m~3/d,有望获得商业突破。结论认为:①深层页岩复杂缝难以形成,其压裂技术应有别于中深层;②所建立的破裂压力模型可为深层破裂压力的预测提供有效手段;③降低施工压力是确保深层压裂施工安全的关键之一;④深层页岩压裂除了储层应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外,增加压裂裂缝复杂性与形成高导流裂缝也非常关键。
[Abstract]:The deep shale gas reservoir in the southeast of Sichuan Basin is influenced by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diagenesis.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plasticity and nonlinear fracture are obviously enh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ximum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increases in absolute value, which results in high fracture pressure and extension pressure, small fracture width, low sand / liquid ratio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 and difficult formation of volume fra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ep roc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itu st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morphology, the productivity of shale gas after compression is seriously affect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mixed fracturing operation of "pre-treated acid glue slippery water glue" and its matching technology. The field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hindered flow rate of shale gas is 10.5 脳 10 ~ (4) m ~ (4) m ~ (-1) / d after pressure of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Dingpie2HF downhole, and a geological breakthrough has been achieved. Jinping1HF downhole Cambrian {; Zhusi formation obtained a shale gas flow rate of 10.5 脳 10 ~ 4 mm ~ 3 / d after compression,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 commercial breakthrough.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complex fractures in the deep shale of the "Wang 1" formation. The fractur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fracture pressure model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and deep layers, which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deep fracture pressure. Reducing the operation pressure is one of the key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eep fracturing ope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servoir should have a good material base,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fracturing fractures and form high conductivity fracture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金】: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涪陵区块页岩气层改造优化设计研究”(编号:P14091)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2 谭蓉蓉;;美国页岩气工业始于1821年[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3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5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6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7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8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9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10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赵群;蜀南及邻区海相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优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李建青;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李亚男;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8 翟常博;川东南綦江—仁怀地区页岩气成,

本文编号:1564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64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