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高陡复杂断块岩性油藏产油量的一种新模型
本文选题:高倾角复杂岩性油藏 切入点:二项式公式 出处:《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产量预测方法,尤其是Arps递减方程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指导了油田开发。但所应用油田一般规模较大,地层倾角较小,而且一般都是在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应用。现有产量预测方法多数基于历史产油量数据的拟合进行预测,产量数据越多,油田规模越大、地质情况越简单,准确率越高。对处于中低含水阶段的高倾角复杂岩性油藏,没有开发指标预测应用实例。从基本渗流理论出发,通过应用二项式公式表征油相相对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拟合砂岩、砂砾岩储层,达到较好效果,同时将油水相对渗透率融入产油量预测模型,使模型具备严格的渗流理论基础,结合重力校正系数,可以准确预测高倾角复杂岩性油藏产油量。在已开发区块应用情况表明,新方法预测精度在90%以上,能够用于产油预测。
[Abstract]:The existing production prediction methods, especially the Arps decline equation,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oil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have effectively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oil fields, but the applied oilfields are generally larger in scale and smaller in formation dip angle. Most of the existing production forecasting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fitting of historical oil production data. The more the production data, the larger the oilfield scale and the simpler the geological situation. For complex lithologic reservoirs with high dip angle in middle and low water cut stage, there is no application example of development index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basic percolation theory, By using binomial formula to characterize the law of oil 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hanging with water saturation, the sandstone and gravel reservoirs are fitted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Meanwhile,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oil and water is integrated into the oil production prediction model. The model has strict percolation theory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gravity correction coefficient, the oil production of complex lithologic reservoirs with high dip angle can be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ethod in developed blocks shows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new method is more than 90%, and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oil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分类号】:TE3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国秀;“水包油”特殊岩性油藏机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年03期
2 苏永进;蒋有录;房新娜;;原生岩性油藏形成机理新解[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3 杨振峰;田仁飞;肖学;胡宇;赵乾辰;;拟电阻率重构在岩性油藏油层识别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7期
4 杨玉峰;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4期
5 张小莉;查明;;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6 向树安;姜在兴;卢圣祥;;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7 赵贤正;卢学军;王权;;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5期
8 李涛;杨克荣;韩小松;蒋永祥;;酒泉盆地鸭西地区白垩系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年S1期
9 吴琳;谢道英;刘翠玲;张伸;;强30井岩性油藏的确定及评价[J];油气井测试;1992年01期
10 张凤荣;;岩性油藏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部署[J];化工管理;201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大型岩性油藏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2 王多云;李树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期湖泊底形及其与岩性油藏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袁选俊;李建忠;卢宗盛;任玉学;;松辽盆地保乾砂体精细描述与岩性油藏分布预测[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形成理论与高效勘探实践[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5 冷传波;杨云岭;;NZ洼陷岩性油藏描述实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长岭地区坳陷层系岩性油藏勘探评价技术及目标评价[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7 王永军;;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坡折带与岩性油藏勘探[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清振;姜秀娣;翁斌;;高精度河道刻画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卫贵武;姚恒申;;用改进的模糊AR(p)与指数平滑组合模型预测油田产油量[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特约记者 黄振华;辽河油田基岩及岩性油藏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李祖诗邋通讯员 马胜钟;江汉盆地岩性油藏勘探获重要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马玲 吴明明;滩坝岩性油藏浮出潜江凹陷[N];中国石化报;2013年
4 李祖诗;盐湖盆地油气勘探期待有所作为[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李新颜 黄毅 黄华;老区有了新作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李祖诗;江汉油田:老区有发现新区有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7 陈圣立 黄毅 雷立恒;让严河的“猜想”变为现实[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特约记者 赵春花;华北勘探院瞄准目标四管齐下[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旭杰;复杂岩性油藏开发稳产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权;二连盆地含油断陷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区带与成藏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尉亚民;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王玉柱;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构造地层演化及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石玉江;低渗透岩性油藏含油性与富集区测井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清伟;大情字井油田岩性油藏富集区优选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任大忠;低渗—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12年
3 吴错;基于地质影响因素的单井初期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9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6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