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表征渣油接触裂化液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

发布时间:2018-03-13 17:47

  本文选题:全二维气相色谱 切入点:飞行时间质谱 出处:《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方法对渣油接触裂化液体产物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分子水平表征,鉴定出苯硫醚、苯硫酚、噻吩类、苯并噻吩类、二氢苯并噻吩类、二苯并噻吩类、萘噻吩类、四氢二苯并噻吩类、苯并萘噻吩类、菲噻吩类、苯并二噻吩类及噻喃类等含硫分子。通过GC×GC-TOFMS的族分离和瓦片效应重点研究了渣油接触裂化液体产物中的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及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并对油品加工过程中较关注的C_2烷基取代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进行了单体分子识别。结合渣油接触裂化工艺考察了接触剂活性对渣油接触裂化液体产物中的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类型分布及碳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渣油在不同接触剂作用下接触裂化的液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类型分布基本相似,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碳数分布,以苯并噻吩类为例,采用强微反活性的接触剂时,液体产物中的低碳数烷基(C_1~C_3)取代苯并噻吩的分布占优势,而采用弱活性接触剂时,产物中较高碳数烷基(C_4~+)取代苯并噻吩的分布占优势。
[Abstract]:Full-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 脳 GC-TOFMS)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sulfur compounds in residual oil contact cracking liquid products. Benzene sulfide, phenylthiophenol, thiophene, benzothiophene and dihydrobenzothiophene were identified. Dibenzothiophene, naphthothiophene, tetrahydrodibenzothiophene, benzonaphthylthiophene, phenanthothiophene,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number of thiophene, benzothiophene and dibenzothiophene in residue contact cracking liquid products was studied by group separation and tipping effect of GC 脳 GC-TOFMS. The monomer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C _ 2-alkyl substituted dibenzothiophene compounds in the process of oil processing was also carried out. The effect of contact agent activity on sulfur content in residual oil contact cracking liquid products was investig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residuum contact cracking process. Effects of molecular type distribution and carbon number distribution of compou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lecular typ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the liquid products of the same residu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tact agents was basically similar, but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or carbon number distribution, benzothiophen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distribution of benzothiophene substituted by low carbon number alkyl C _ (1 / C _ (3)) in liquid product was dominant when the contact agent with strong micro-reactivity was used,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benzothiophene was more dominant in the product with weak active contact agent than that with high carbon number alkyl group C ~ (4 ~).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2CB224801)
【分类号】:O657.63;TE6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杰;张四维;徐月美;;含硫化合物对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J];医药工业;1986年06期

2 姜子涛,李荣;食品中的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研究[J];食品与机械;1991年04期

3 周于启;曹晓东;孙梅心;陈延玲;;废水中含硫化合物的定量测定[J];化工环保;1991年01期

4 杨占南,杨小生;天然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发堂,赵地顺;光化学氧化石油和海水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5年09期

6 凌昊,沈本贤,周晓龙,赵基钢;含硫化合物的量子化学性质及选择性氧化动力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红;陈苏娟;郭瑞涵;张五九;;啤酒中的挥发性含硫化合物—无机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一)[J];啤酒科技;2006年03期

8 李红;陈苏娟;郭瑞涵;张五九;;啤酒中的挥发性含硫化合物——有机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二)[J];啤酒科技;2006年04期

9 王征;杨永坛;;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J];分析仪器;2010年01期

10 刘晓丽;邓文安;崔文龙;;配位交换色谱法用于重油含硫化合物分离富集[J];化工进展;201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晓丽;邓文安;崔文龙;;配位交换色谱法用于重油含硫化合物分离富集[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单国彬;邢建民;张怀英;李望良;刘会洲;阳承立;;德氏假单胞菌脱除加氢柴油中含硫化合物[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余江;王亚林;孙同华;贾金平;;顶空活性炭纤维型固相微萃取方法检测油品中含硫化合物[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阴晓临;伍艳辉;李明;;油品体系中噻吩硫的吸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沈秀娥;常淼;王琴;刘保献;赵红帅;;大气预浓缩仪-GC-FPD测定环境空气中痕量含硫化合物[A];恶臭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焕章;赵地顺;王春芳;;吸附法脱除催化裂化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7 孙宝国;刘玉平;郑福平;谢建春;田红玉;;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的特征结构单元及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昌;日本开发蔬菜饮料制作新技术[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健;钼基催化剂氧化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常杰;空气间接催化氧化含硫化合物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君;大气中含硫化合物若干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孟启;有机聚合物材料用于烃类脱硫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婵;硫对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晓芳;干旱区稻田生态系统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交换通量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金芳;大蒜含硫化合物药动学及与H_2S作用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卞贺;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石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氧化机理[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杨勇;煤制液体产品的组成及含硫化合物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窦云芹;石油产品中含硫化合物及烷基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晓丽;渣油饱和分和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卜欣立;物理吸附法脱除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试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9 李贤辉;活性炭纤维脱除燃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康兰兰;瓦斯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1607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07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