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分析
本文选题:王家湾地区 切入点:长油层组 出处:《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析研究了长2油层组中长2~1、长2~2、长2~3油层段的沉积相。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岩心观察、砂岩粒度分析等手段,以及单井和剖面上沉积相特征研究,并结合砂岩物性参数分析,对王家湾地区长2油层组各油层段沉积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1段属于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边滩、河道侧翼、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微相;长2油层组长2~3、长2~2段沉积特征相似,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侧翼沉积和泛滥平原微相。本文研究认为长2~1段中的边滩微相以及长2~2、长2~3段中的心滩微相为储层发育有利相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middle Chang2 formation of Chang2 form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single well and section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 sandstone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so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Chang 2 reservoir formation in Wangjiawan area a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sandstone physica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Chang2 formation belongs to meandering river facies, which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banks, the flanks of the river channels, and the natural embankment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2 oil formation are similar and belong to braided river sedimentary system,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river bed retention deposit and core beach, an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2 oil form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Chang2 oil formation, which belong to braided river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is paper,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hoal microfacies in Chang 2U 1 member and the core beach microfacies in Chang 2N 2 and Chang 2N 3 are favorable facie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陕西延长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基金】: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2015年科研专项(YCSY2015KY-B-0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董万平;罗静兰;周功才;刘贤;滑爱军;李永杰;王盟;;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3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贾微;;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4 邓媛;王海军;洪荆晶;刁宗宝;霍斐斐;;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5 刘显阳;邓秀芹;赵彦德;张雪峰;韩天佑;;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6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7 何雁兵;傅强;金艳;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8 惠威;孙卫;王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9 李康;康胜松;尚婷;王俊超;李军;罗宝莉;;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10 杨超;王香增;任来义;张丽霞;贺永红;段昕婷;;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吴保祥;徐丽;夏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4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樝;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郝随穗 孙黄军;瓦窑堡采油厂长二油层注水开发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11年
2 方亮 任德强;辽河锦采地质大队油层资源评价效果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朱童;镇北—环江地区长4+5油层组砂体分布、成因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朱世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强;吴起吴仓堡地区延安组延10油层组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瞿璇;正宁—宜君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贾冰;吴起油田油沟油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家,
本文编号:160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0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