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井压裂裂缝形态及热采产能研究
本文选题:径向井压裂 切入点:蒸汽吞吐 出处:《岩性油气藏》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径向井压裂技术与蒸汽吞吐热采技术的联合是一种有效适用于低渗透稠油油藏且兼具经济性的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现场实验阶段,缺少理论研究。通过径向井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压裂裂缝形态,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井对压裂裂缝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多径向井条件下会产生多裂缝形态,有效提高了泄油面积;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是常规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的2.65倍(3年累计产油量),证明了该技术在低渗透稠油油藏的适应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产能为标准明确了该联合技术中的最优热采参数。研究结论为现场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开采低渗透稠油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radial well fracturing and steam st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low permeability heavy oil reservoirs. At present, it is still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stage in China.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rough radial well fracturing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study fracturing fracture morph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acturing auxiliary steam stimulation productivity in radial wells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dial wells can guide fracture propagation to some extent, and multi-fracture patterns will be produced under multi-radial well conditions. The auxiliary steam stimulation capacity of radial well is 2.65 times that of conventional fracturing auxiliary steam huff and puff (3 years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which prov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is technology in low permeability heavy oil reservoir.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optimal thermal recovery parameters of the combined technology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productivity as the standard. 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ield radial well fracturing assisted steam huff and puff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heavy oil reservoirs. 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径向钻孔引导水力压裂裂缝定向扩展机理研究”(编号:51404288)资助
【分类号】:TE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辽河油田注热蒸汽吞吐采油试验见到明显效果[J];石油学报;1983年02期
2 高孝田;薄层稠油蒸汽吞吐配套技术[J];河南石油;2000年02期
3 王秀清,张宝龙;组合式蒸汽吞吐数值模拟优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年03期
4 石晓渠;张彪;;特薄层稠油蒸汽吞吐界限及开采技术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5 李迎春;;蒸汽吞吐所引起的储层矿物学变化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4期
6 黄伟强;王利华;陈忠强;郑爱萍;彭通曙;;复合蒸汽吞吐提高稠油采收率试验[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1期
7 郭建国;;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在新滩油田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8 张杰;余巧玲;;稠油蒸汽吞吐水淹层研究新进展[J];内江科技;2012年06期
9 宦秋祥;;稠油蒸汽吞吐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7期
10 王洋;蒋平;张建强;汤明光;;气体辅助蒸汽吞吐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海静;薛世峰;;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蒸汽吞吐效果预测[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纯利;王莉莉;;王庄油田郑41块蒸汽吞吐规律评价与认识[A];胜利南区稠油开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束青林;毛卫荣;王宏;杨海中;;孤岛稠油环蒸汽吞吐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孙守国;康小军;刘洪芹;高凤艳;;辽河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接替技术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谷祖德;张廷汉;;压裂裂缝闭合的粘弹性边界元模拟[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6 孙小辉;孙宝江;王志远;王金堂;王宁;;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裂缝内温度场计算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计算流体力学[C];2014年
7 张金成;王爱国;王小剑;丁娜;;动态法测定煤层气井压裂裂缝方位技术[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平;吴建光;孙U森;张晓朋;高海滨;吴翔;左景栾;;煤层气井压裂裂缝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分析[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杨建龙;王波;李营;;胜坨油田坨11南东二稠油单元开发现状及潜力分析[A];胜利南区稠油开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通讯员王柳 记者师啸;国内第一口超临界蒸汽吞吐井注汽作业[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陈莹莹 富玉林;为稠油成本“瘦身”[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3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刘哲 訾化青;稠油“蒸桑拿” 产量翻一番[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曲凤波;大庆采九“蒸”出稠油两万吨[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曲凤波邋李春英;砂海中寻找“油芝麻”[N];大庆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郭秀文;辽河“三套车”拉动老区增产[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鹏;砂砾岩水压致裂机理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2 王一平;蒸汽吞吐水平井压力分布及产能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复合解堵技术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伟;应用XYG-Ⅰ、Ⅱ化学剂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高寒;冷M块空气辅助蒸汽吞吐可行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刘扬;江37区块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龙泰铮;欢127块封窜驱油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李胜;蒸汽吞吐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甘露;蒸汽吞吐过程中CO及H_2S成因及防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王佩佩;稠油蒸汽吞吐辅助催化裂解效果数学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李攀;稠油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工艺技术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王瑞;鲁克沁东区超深超稠油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1609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0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