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水平井井筒煤粉迁移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4 14:12

  本文选题:煤层气 切入点:水平井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煤层气水平井井筒煤粉迁移特征及规律,有效控制煤粉产出,开展了多相流驱替状态下的水平圆管煤粉迁移物理模拟试验。通过调节流量、控制压差的方式,分析了不同粒径大小的煤粉在不同圆管倾角下的迁移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生产条件下井筒流态以紊流为主,应重点研究了雷诺数为4 000~6 000下的流态;两相流煤粉迁移模式为滑动、滚动、层移和悬移,三相流煤粉迁移主要受不同流型的影响;煤粉迁移模型表明煤粉迁移制约因素主要有流量、流型(气液比)、煤粉粒径、管道倾角和压差。综上认为,钻井阶段选择合适造斜点,控制井斜角变化;考虑煤粉性质及排采阶段变化,适时调整排水强度和井底压降,有效控制井筒流态,可保证井筒内煤粉适度产出。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pulverized coal migration in coal bed methane horizontal wells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al powder output, a physical simulation test of horizontal circular tube pulverized coal mig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ultiphase flow displacement was carried out. By adjusting the flow rate,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was controlled.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pulverized coal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under different pipe inclination angl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llbore flow pattern is mainly turbulent under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flow pattern with Reynolds number of 4 000 ~ 6 000 should be studied emphatically.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two-phase flow pulverized coal are sliding, rolling, stratification and suspension, and the three-phase flow migra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and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pulverized coal migration are flow rate, flow pattern (gas-liquid ratio, particle size of pulverized coal), In summar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roper diagonal point should be selected in drilling stage to control the change of well inclination angle, considering the change of pulverized coal quality and discharge stage, the drainage strength and bottom hole pressure drop should be adjusted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wellbore flow state should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It can ensure the proper output of pulverized coal in wellbor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试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61)
【分类号】:TE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现义;乔廷立;陈庆民;李成森;秦志勇;耿卫;;水平井大修技术简论[J];石油矿场机械;2006年03期

2 佟长海;常汉章;鲁港;;多控制点水平井靶体参数的计算[J];天然气工业;2007年09期

3 牛庆华;梁俊恒;丁天统;;水平井气化水洗井投产技术[J];甘肃科技;2009年13期

4 赵明君;;欠位移水平井设计公式的推导[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4期

5 刘浩;;叙利亚水平井项目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6 徐金超;杨永印;李新辉;李楠;;不扩孔径向水平井钻管转向仿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李鑫;杨超;赵立宁;孟晓强;李洪涛;周正奇;;樊庄区块水平井自动化集散监控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年12期

8 宗钢;姚辉前;秦金立;;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水平井分段压裂工具达世界先进水平[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1期

9 纪博;姜冠楠;于小波;;水平井漂浮短接的设计与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2期

10 王翔;龙学;黄凯;兰沆源;刘丹婷;;水平井快速投球顶替工艺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储层预测深度对水平井设计的约束[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段永刚;赵震峰;陈伟;王晓东;;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渗流及非均匀裂缝长度对产能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田中兰;申瑞臣;乔磊;;煤层气水平井远距离穿针技术与装备研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付春权;刘宇;尹洪军;;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分析[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5 朱文革;李业;;孤东油区高压地层水平井施工技术[A];黑鲁石油学会钻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鸿麟;周羽;应明;;水平井套管应力分析的摄动—有限元方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7 张介美;梅复兴;;水平井导眼轨迹的改进与应用[A];录井技术文集(第四辑)[C];2004年

8 朱学东;唐培忠;田云霞;;河口薄层稠油水平井堵调技术研究与应用[A];胜利油田北区堵水调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张旭;孙可明;李凯;;流固耦合作用下水平井变质量流动规律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谢敏;;水平井井下管柱力学分析软件的应用[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建东 李旭东;吐哈水平井钻探频频告捷[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王华;定向水平井土壤解污治理技术成功[N];科技日报;2007年

3 王明伟 首席记者 于森;辽河油田水平井实施步入“高速路”[N];盘锦日报;2006年

4 刘军 通讯员 杜小毛;科尔沁草原打出第一口水平井[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记者 李兵;华北油田水平井施工渐入佳境[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记者 张新民邋通讯员 常工轩;长庆水平井分段压裂工具成功应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郑水平;经济评价分类细化拉高水平井单井效益[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通讯员 蒋玉海;大港油田测试公司研制新型水平井推送工具[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倪潇风 邵现振;一井一策治理低效水平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记者 郭望 通讯员 黄小军;水平井和分段压裂:西南油气增产“撒手锏”[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一鸣;水平井水力裂缝起裂与延伸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马宝全;水平井斜度测量方法及仪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苏广乐;HQ油田低产水平井合理工作制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何新兵;红河油田长8储层水平井测井、录井解释差异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5年

5 肖高峰;大庆水平井套管附件研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6 李海涛;多裂缝应力干扰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1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11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