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凝缩层的发现与岩性油气藏预测——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S油田为例
本文选题:南图尔盖盆地 切入点:上侏罗统 出处:《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研究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S油田上侏罗统阿克沙布拉克组的沉积特征中,发现了一套几乎在整个油田都有分布的具有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等电性特征的泥岩层。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综合分析这套泥岩层后确认,它是一套最大湖泛期沉积的凝缩层。根据凝缩层的横向分布特征、结合地质及地震资料,提出了地层的沉积模式。分析凝缩层之上阿克沙布拉克组J0-0砂层组沉积特征认为,在S油田东部斜坡位置J0-0砂层组沉积厚度变化大,这是由于在构造的高水位时期发育进积型三角洲,其三角洲前缘位置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并在S53井和S34井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给出了寻找湖相凝缩层的方法,为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Abstract]:In studying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Jurassic Akshabrak formation in S Oilfield of South Turgai Basin, Kazakhstan, we found a set of highly natural gamma-rays distributed almost throughout the oil field. Mudstone with low resistivity and other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firmed by synthetically analyzing this set of mudstone laye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at it is a set of condensed beds deposited in the largest lake flooding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densed bed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0-0 sand formation in the Akshabrak formation above the condensed layer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J0-0 sand formation varies greatly in the eastern slope of S oil field. This is due to the progradation delta developed during the period of high water level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lta front position is the most favorable stratigraphic-lithologic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a. Well S53 and well S34 are well verified. The method of finding condensed layer of lacustrine facies is given,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finding stratigraphic lithologic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解释研究中心;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岩性油气藏的一个新发现[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1期
2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要求[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3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4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3期
5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4期
6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7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3年04期
8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9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10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西文;;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的几项关键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俊莉;马志红;;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在东部凹陷北部地区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管叶君;陈道宏;刘振彪;刘后发;;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在大庆油田岩性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实例[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4 刘锐娥;;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占龙;陈启林;张虎权;郭精义;;胜北洼陷J——K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6 赵宗举;李宇平;吴兴宁;陈学时;俞广;贺训云;;塔中地区奥陶系特大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区带[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唐勇;孔玉华;齐雪峰;崔炳富;;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与方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聪;刘志斌;张益明;何峰;张文;温书亮;王志红;;X26区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枫;准噶尔盆地发现整体连片岩性油气藏群[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宋杰;科研:加快勘探节奏的推动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焕弟;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李杏莉;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与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精义;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生界岩性油气藏类型、分布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吕锡敏;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王斌婷;酒泉盆地石大凹陷岩性油气藏识别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陈启林;盐湖盆地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许书堂;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及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王宏波;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第三系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常象春;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江;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雄进;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2 杨丽;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白涛;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江凡;南堡凹陷古近系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庞凌云;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及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得路;济阳坳陷沙四上—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分布与沉积、沉降及构造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3年
7 郝涛;前进构造带沙四段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8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1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