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阜康矿区西部构造运动作用下煤储层渗透率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21 20:48

  本文选题:构造运动 切入点:渗透率 出处:《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查明小范围内煤储层渗透率分布特征,可为合理井网部署、科学预测煤层气产能提供重要保障。对新疆阜康矿区西部煤岩层节理进行观测、统计和配套,获得了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3期构造应力场的主方向。结合构造运动反演法和煤层受力差异得出了研究区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后14个块段内煤体结构及煤层的渗透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小范围内A2煤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强,位于向斜核部扬起端埋深较浅处的煤层,煤体结构以碎裂 原生结构煤为主,渗透性最好;东北部风氧化带以深及南翼块段,煤层变形较弱,煤层渗透率中等;向斜核部埋深较深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大,煤体变形较严重,以碎粒 糜棱煤为主,渗透性差;南部及西北部,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最大,煤层渗透性最差。钻井取心及渗透率实测资料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此研究方法为多期构造影响下的小范围内煤层渗透率预测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借鉴。
[Abstract]:Finding out the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 in a small area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ational well pattern arrangement and scientific predi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vity. The joint of coal and rock strata in the west of Fukang mining area, Xinjiang, has been observed, counted and matched, and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has been obtained. The main direc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early Himalayan and late Himalayan stage 3. Combined with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al seam stress, the coal body structure and coal seams infiltration in 14 blocks after multi-stage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study area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tectonic movements. In a small area, A _ 2 coal reservoir has strong permeability heterogeneity and is located in the coal seam with shallow burying depth at the uplift end of the syncline core. The coal body structure is mainly broken primary coal, and the permeability is the best, and the northeast wind oxidation zone is deep to the south wing block. The deformation of coal seam is weak,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 is medium, the deeper part of the syncline core is affected by multi-stage tectonic movement, the deformation of coal body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is poor in the south and northwest. The influence of multi-stage tectonic movement is the greatest,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 is the wors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is verified by the measured data of drilling coring and permeability. This method provides a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coal seam permeability in a small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stag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科林思德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5HASTIT050)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构造煤团队(14IRTSTHN002)~~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3 金大伟;赵永军;;煤储层渗透率复合因素数值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刘峻杉;;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汪志明;王忠华;张健;;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适用性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10期

6 陈金刚;徐平;赖永星;杜云海;;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8期

7 郭红玉;苏现波;夏大平;倪小明;李广生;;煤储层渗透率与地质强度指标的关系研究及意义[J];煤炭学报;2010年08期

8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9 陈金刚;;构造曲率对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关系[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6期

10 傅雪海,秦勇,李贵中;储层渗透率研究的新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秦勇;傅雪海;;煤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2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陶树;汤达祯;吕玉民;;基于产能变化的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定量—半定量化表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绍林;;孔测超声波仪预测煤体结构的理论基础[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5 汤友谊;安鸿涛;;适于非接触性探测的煤体结构分类方案[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玲文;员争荣;李贵红;晋香兰;;我国主要含煤区煤体结构特征及与渗透性关系的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晓玉;姚征;张傲翔;熊先钺;周济;;基于煤层气井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类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滕娟;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煤体结构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立东;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曾玲;盆地演化因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何游;韩城地区煤体结构判识方法及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4 夏春鹏;不同煤体结构煤萃取后的萃取率和族组成变化规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智;宿东矿区8煤和10煤煤体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6 叶凌燕;淮南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意义[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7 齐晓华;水压致裂煤层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涛;煤体结构类型的超声波判识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5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45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