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溶剂强化模拟柴油生物脱硫研究
本文选题:生物脱硫 切入点:ZD- 出处:《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生物脱硫速率受控于生物脱硫菌的活性以及含硫有机物在水相中溶解度。由于柴油中含硫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大大限制了微生物脱硫速率。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型化合物,选用分支杆菌ZD-19作为脱硫菌,考察不同种类增溶剂,例如天然表面活性剂大豆卵磷脂(SL)、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超分子受体β-环糊精(β-CD)对生物脱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增溶剂都能有效提高DBT的溶解度,并且它们对脱硫菌ZD-19没有毒性。SL和β-CD的添加大大强化了微生物脱硫速率,而Tween-80的添加对微生物脱硫并没有明显促进作用。此外,产物抑制实验结果表明:β-CD的添加可有效缓解DBT脱硫产物2-HBP对生物脱硫造成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2-HBP(0.5 mmol×L~(-1))存在下,6.0 g×L~(-1)β-CD的加入几乎完全消除了2-HBP对脱硫菌的抑制作用。
[Abstract]:The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rate is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bacteria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lfur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The solubility of sulfur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in diesel oil in water greatly limits the rate of m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In this paper, dibenzothiophene (DBT) was used as model compound, Mycobacterium ZD-19 was selected as desulphurizing bacteria, and different kinds of solvent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xample, the effects of natural surfactant soybean lecithin, non-ionic surfactant Tween-80 and supramolecular receptor 尾 -cyclodextrin (尾 -CD) o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Moreover, the addition of ZD-19 and 尾 -C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ate of m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but the addition of Tween-80 did not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desulfur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尾 -CD c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BT desulfurization product 2-HBP o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ow concentration 2-HBP(0.5 mmol 脳 L ~ (1), 尾 -CD almost eliminat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2-HBP on desulphurization bacteria.
【作者单位】: 浙江省河海测绘院;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
【分类号】:TE6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革,张学军;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07期
2 刘露琛;李铭;;煤炭生物脱硫技术[J];山东化工;2007年03期
3 张春燕;刘宇红;赵文辉;;生物脱硫技术在炼厂气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2008年03期
4 杨瑞红;;生物脱硫微生物及基因工程应用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3年03期
5 刘惠;顾中铸;赵孝保;;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08年S1期
6 张文标;陈银广;;石油生物脱硫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2期
7 ;生物脱硫技术[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5年09期
8 张广林;生物脱硫法在5年内可望实现工业化[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5年03期
9 黄维义;赵鸣;;煤的生物脱硫技术[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年05期
10 刘其松;;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取得新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玉光;邢建民;李望良;熊小超;刘会洲;;壳聚糖絮凝法用于柴油生物脱硫工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倩倩;柴油生物脱硫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会芳;生物脱硫菌的激光诱变育种和反应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张文娟;气升式反应器中模拟燃料油的生物脱硫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6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