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水力压裂渗吸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选题:数值模拟 切入点:渗吸机理 出处:《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针对页岩储层在水力压裂作业和生产中渗吸机理及作用规律不清的问题,开展了渗吸机理及其引起的地层伤害评估的研究。建立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页岩水力压裂渗吸数学模型,包括基质和裂缝流动,气体扩散和解吸,应力敏感效应和毛细管压力,然后,讨论了在压裂气藏和后续生产期间如何通过量化裂缝面表皮演变来评估由于渗吸机制导致的储层伤害现象。结果表明,(1)在试井以及生产阶段渗吸对储层特性有较大影响,极大的毛细管压力是导致渗吸现象和水力裂缝附近水封的主要原因;(2)对于实施了水力压裂增产措施的新井通过探测裂缝压力可以获得原始气体压力;(3)润湿相阻塞导致的储层伤害是影响致密气藏水力压裂井生产能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结果对于页岩气藏的渗流特性能够提供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为早期生产阶段降低由渗吸作用可能造成的储层伤害来优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unclear permeability mechanism and action law of shale reservoir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permeability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damage assessment were studi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h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infiltration w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trix and fracture flow, gas diffusion and desorption. Stress sensitivity and capillary pressure,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valuate reservoir damage caused by permeability mechanism by quantifying fracture surface evolution during fracturing gas reservoir and subsequent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meability suc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in well test and production stage. Great capillary pressure is the main cause of permeability and water seal near hydraulic fracture. For new wells with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the original gas pressure can be obtained by detecting fracture pressure. The resulting reservoir damage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wells in dense gas reservoi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particular,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ing production by reducing reservoir damage caused by permeability and suction in early production stag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保利协鑫石油天然气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分类号】:TE3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磊;Derek Elsworth;孙宝江;王金堂;;页岩支撑裂缝中渗透率变化规律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征东;覃斌;刘双双;蔚涛;;页岩气藏水力压裂渗吸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卞晓冰;蒋延学;贾长贵;王海涛;李双明;苏瑗;卫然;;基于施工曲线的页岩气井压后评估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洲;何弦桀;李勇明;;支撑剂嵌入深度计算模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年12期
2 胡智凡;卢渊;伊向艺;肖阳;李沁;张紫薇;李凤颖;;单层铺砂条件下支撑剂嵌入深度对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5期
3 孙宝江;张彦龙;杜庆杰;沈忠厚;;CO_2在页岩中的吸附解吸性能评价[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吴国涛;胥云;杨振周;杨立峰;张静;;考虑支撑剂及其嵌入程度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13年05期
5 熊伟;郭为;刘洪林;高树生;胡志明;杨发荣;;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等温吸附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2年01期
6 郭天魁;张士诚;;影响支撑剂嵌入的因素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7 郭建春;卢聪;赵金洲;王文耀;;支撑剂嵌入程度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08年06期
8 卢聪;郭建春;王文耀;邓燕;刘登峰;;支撑剂嵌入及对裂缝导流能力损害的实验[J];天然气工业;2008年02期
9 温庆志,张士诚,王雷,刘永山;支撑剂嵌入对裂缝长期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年05期
10 赵阳升,胡耀青,杨栋,魏锦平;三维应力下吸附作用对煤岩体气体渗流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淦,,宋志理;火烧山油田基质岩块渗吸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3期
2 王家禄;刘玉章;陈茂谦;刘莉;高建;;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1期
3 姚同玉;李继山;王建;刘卫东;;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吸机理及有利条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4 李爱芬;凡田友;赵琳;;裂缝性油藏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5期
5 向阳;储集岩石的渗吸及其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84年04期
6 华方奇,宫长路,熊伟,王群;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3期
7 姜宝益;李治平;蔡喜东;王希刚;史庆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油藏渗吸潜力评价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2年06期
8 钟家峻;杨小军;陈燕虎;唐海;吕栋梁;张媛;;低渗透岩心自然渗吸实验新方法[J];石油化工应用;2013年06期
9 彭昱强;郭尚平;韩冬;;表面活性剂对中性砂岩渗吸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4期
10 B.Guo;曾中立;乔向阳;;天然裂缝性斯普拉伯雷走向带油藏渗吸注水开发的综合研究[J];吐哈油气;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星;毕义泉;汪庐山;任占春;;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超;赵春明;谭吕;郁伯铭;郭士礼;潘中华;;低渗油藏毛细渗吸的分形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金生;不同变质程度含瓦斯煤渗吸效应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国栋;造纸涂层材料自渗吸行为机制及理论建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继山;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渗吸过程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程晓倩;新疆低n蛲干袄矣筒厣硌芯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苏伟伟;含瓦斯煤外加水分渗吸效应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陪;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特征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4 桑娜云;树状分叉结构自发渗吸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魏铭江;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心自然渗吸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刘磊;利用分子膜渗吸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白培瑞;智能土壤渗吸速度测试仪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66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