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蜀南地区龙潭组煤层气储层特征及资源潜力

发布时间:2018-03-27 17:18

  本文选题:储层特征 切入点:资源潜力 出处:《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据中国多次开展的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蜀南地区煤炭以无烟煤为主,与沁水盆地类似,其煤层变质程度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高,蕴藏了大量的煤层气资源。为了进一步查明蜀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根据该区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煤层气参数井资料,从煤层分布特征、煤质特征、孔-裂隙发育特征、含气性特征及等温吸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储层特征,对储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资源潜力。结果表明,蜀南地区龙潭组煤变质程度高,属于无烟煤;兰氏体积大,含气量高,气体质量好,含气饱和度高,兰氏压力小,临界解吸压力小、地解比偏低。综合评价显示该区煤层气储层质量较好,资源潜力大,但开发难度较大,尚需适宜的开采技术。建议选择长宁—叙永区块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探索煤层气勘探评价方法及有效的开采技术。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al bed methane resources carried out many times in China, anthracite is the main coal in southern Shunan area, similar to Qinshui Basin, its coal seam has a high degree of metamorphism,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high gas content. In order to further find out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potential of coalbed methane in southern Shunan area, according to the logging data, logging data, CBM parameter well dat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 and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 in this area are analyzed,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synthetically evaluated, and its resource potential i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and fissure development, gas bearing and isothermal adsorption. The coal of Longtan formation in southern Shunan area is of high metamorphism and belongs to anthracite, with large volume, high gas content, good gas quality, high gas saturation, low Lansch pressure and low 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this area is of good quality and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but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so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develop suitable technolog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st of coalbed methane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hangning Xuyong block. To explore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effective mining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勤;煤层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3期

2 韩保山;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描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2期

3 郗宝华;;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振华;孙晗森;乔伟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钻井液选择[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孔锐;张哨楠;;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J];地质通报;2012年04期

6 王涛,黄文涛;江西省丰城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J];江西地质;2001年02期

7 刘丽民;苏现波;李金海;;河南省煤层气储层压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5期

8 徐刚;杜文凤;冀超辉;;基于证据理论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4期

9 桑浩田;;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10 李仰民;王生维;李梦溪;胡秋嘉;刘春春;;晋城无烟煤地区煤层气储层区域差异及不同区域特征[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群;;国外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亮;黄晓明;赵玉峰;刘一楠;刘天授;;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盛强;;煤体变形对煤层气储层比表面积影响的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员争荣;钟玲文;张慧;雷崇利;;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姚艳斌;刘大锰;刘志华;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要素与评价体系[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书恒;陈春琳;王爱国;蒋平生;;华北煤层气储层研究与评价[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7 林亮;姚勇;黄晓明;;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孔渗发育特征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科;万金彬;苗秀英;杨玲;赵建斌;王明方;;基于遗传算法的煤层多矿物测井评价方法[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石在虹;牛骏;柯文奇;;煤层气井储层井筒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A大会报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友林;沁端区块3~#煤层气储层损害机理及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吴海波;煤层气储层开采条件的地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4 黄兆辉;高阶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乔磊;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祁雪梅;煤层气储层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蔡益栋;煤层气储层物性动态演化及对产能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培尧;煤层气储层多脉冲压裂开发机理及工艺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赵耀;煤层气储层密度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瑞;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代爽玲;和顺地区煤层气储层2D3C地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侯丁根;贵州松河井田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可采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郑军;煤层气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董维武;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郭凯;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景兴鹏;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彭春洋;煤层气储层伤害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2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72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