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断裂-砂体耦合侧向分流油气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29 10:36

  本文选题:断裂-砂体耦合 切入点:侧向分流 出处:《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5期


【摘要】:断裂本身不能作为好的油气圈闭,沿断裂带垂向运移的烃类流体必须要向两盘砂体侧向分流,进入合适的储集空间才能够最终聚集成藏.但目前对于断裂-砂体耦合的复式输导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无法合理解释油田勘探中断裂两盘或断裂同一盘不同砂层之间油气富集程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成为制约目前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的"瓶颈".本文在断裂-砂体平面、剖面配置类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断裂-砂体耦合运移油气的机理,并系统总结了7方面影响油气侧向分流的因素:盖层、断裂及砂体优势运移通道、断裂带诱导裂缝的发育程度、断裂-砂体接触面积、断裂和砂体间渗透率差异、砂体层间非均质性和砂体是否存在泄水通道.最后指出了目前断裂-砂体耦合侧向分流油气研究中存在的3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Abstract]:The fault itself cannot be used as a good oil and gas trap. The hydrocarbon fluids that migrate vertically along the fault zone must be separated sideways to the two plates of sand. It is only by entering the proper reservoir space that the reservoir can eventually be accumulated into a reservoir.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fault-sand coupling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 It is impossible to reasonably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degree of oil and gas is different between two fault plates or the same plate of fault in oilfield explor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oil and gas fine exploration in faulted basin at pres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ault-sand body plane.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ofile configuration types, the mechanism of coupled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from fault to sand body is expound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seven aspects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caprock, fault and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of sand body.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fracture induced by fault zone, the contact area of fault-sand body, the difference of permeability between fault and sand body,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sand layers and the existence of drainage channels in sand bodie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ree mai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fracture-sand body coupling lateral distributary oil and gas are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东北石油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NEPUQN2015-1-02) 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项目(QC201604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591509)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厚福,金之钧;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震亮;;“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5期

3 洪荆晶;邓媛;王海军;刁宗宝;霍斐斐;;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4 李伟;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5年05期

5 唐清山,柴利文;高升探区油气运移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5期

6 崔可;;源控论的广泛适用性——从油气运移距离频率直方图上解读[J];海相油气地质;2003年Z1期

7 唐兵,雷祥东,扈希美,刘占魁,曹敬涛;断层活动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S1期

8 周国英;变形带控制油气运移[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9 乔永富,毛小平,辛广柱;油气运移聚集定量化模拟[J];地球科学;2005年05期

10 邓运华;;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J];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敏;欧光习;;利用有机包裹体发育丰度和特征探讨埕北断阶带油气运移途径[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王飞宇;张水昌;庞雄奇;胡剑峰;刘可禹;;石油运移途径探测和古油柱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谋;;试论喀什凹陷北缘油气运移与铀成矿作用[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施伟军;罗月明;;矿物包裹体油、气、水微量组分分析及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飞宇;张水昌;庞雄奇;胡剑峰;刘可禹;;石油运移途径探测和古油柱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邹才能;高晓辉;王京红;欧光习;;不同类型油气运移动力、聚集机理与分布规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连捷;王薇;;油藏预测的一个新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杨立干;陆英;徐健;陈平原;;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油气运移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9 段毅;张辉;吴保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油气运移示踪意义[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10 段毅;张辉;吴保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油气运移示踪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行船;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2 王红才;三维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及其在辽河油田滩海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张成;渤中地区典型构造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及其成藏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刘超英;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刘晓峰;东营凹陷盐—泥构造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建均;晋县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刘冠男;固体潮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薛盼;断—砂配置对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米雪;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效率油气运移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于来刚;东营凹陷油气运移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陈晓军;孔隙介质中压差驱动下油气运移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7 王建;孔隙介质中浮力驱动下油气运移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8 孔敏;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温海波;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油气运移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祁树玖;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运移及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80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80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