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45北区块裂缝性油藏剩余油描述与挖潜
本文选题:裂缝性油藏 切入点:裂缝建模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依照现代精细油藏描述,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油藏工程为指导,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进行综合的地质研究,重新认识断层的分布和组合关系;以关键井密闭取芯的岩心资料等为基础,研究储层的岩性、沉积微相、物性、含油气特征,分析水洗状况及规律,寻找沉积微相与剩余油的关系;以测井资料为主进行单井剩余油评价及油藏属性参数计算;开展加密井网的小层对比,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和井间地震技术,建立三维预测模型,预测油藏参数的分布,采用可视技术直观动态的显示解释成果。其目的是为合理开发油气藏、制定开发战略和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Abstract]:According to modern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d guided by sedimentology,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this paper makes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with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nd logging data, and reunderstands the distribution and assemblage of faults. Based on the core data of the key wells, the lithology,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hysical properties, oil and g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are studied, the washing condition and law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the remaining oil is found. Based on the logging data, the remaining oil evaluation and reservoir attribute parameter calculation of single well are carried out, the small layer correlation of infill well pattern is carried out, the 3D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random modeling method and cross-well seismic techniqu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is predicted. The visual technique is used to display th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formul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oberto Aguilera;李彦兰;;天然裂缝性油藏的采收率和储量[J];吐哈油气;2001年04期
2 陈胜男,赵东伟,张琪,刘永山;裂缝性油藏流入动态模型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郭振廷;吴桂莲;王海英;白鹏;;裂缝性油藏封堵剂[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9期
4 姚军;王子胜;张允;黄朝琴;;天然裂缝性油藏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学报;2010年02期
5 朱亚东,李功治;裂缝性油藏驱替特征曲线研究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5年01期
6 R.A.Nelson;邢云;;裂缝性油藏,认识与实践[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5期
7 廖新维;刘尉宁;陈钦雷;;裂缝性油藏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J];油气井测试;1993年02期
8 杨振周,张应安,胥会成,姚飞,曾斌;大情字井区裂缝性油藏的压裂优化设计[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年01期
9 杨坚;吕心瑞;李江龙;袁向春;;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随机生成及数值模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10 俞启泰;;裂缝性油藏油井指示曲线图版的制作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钱根宝;刘顺生;郑强;许长福;王志章;赵伦;苏晓军;张祥忠;;裂缝性油藏描述与预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酒泉盆地青西裂缝性油藏特征及勘探技术[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3 丁祖鹏;刘月田;屈亚光;张勇;敖坤;;裂缝性油藏水驱油三维定量物理模拟相似准则[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姹娣;;裂缝性油藏堵水[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赵伦;王志章;苏晓军;;低渗透碎屑岩裂缝性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以新疆火烧山油田平地泉组H3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乞照;张建娜;罗仁敏;刘燕妮;张志鹏;李福军;;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姬塬油田长2油藏综合治理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刘军;辽河破解裂缝性油藏高产昙花一现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石军邋通讯员 李文汉 王志斌;裂缝性油藏注水实验在青西油田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徐麾飞;准东采油厂增油措施奏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刘国安;油藏精细描述给老油田带来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许峰;经营油藏就是经营我们的明天[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王庆辉;激发高龄油藏新活力[N];中国石化报;2013年
7 记者 李长开 通讯员 王亚洲;“数字油藏”助力“水落油出”[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杨雪松;华北采三油藏建模初显威力[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允;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何勇明;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孙致学;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孙庆友;大庆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重复压裂造缝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罗海山;裂缝性油藏稠油蒸汽注采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格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文玉莲;裂缝性油藏注气开发分子扩散行为研究及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张虎俊;青西油田深层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8 罗婷婷;陕北地区A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藏表征与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伟伟;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陈国飞;王窑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关键评价指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彭颖锋;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二元驱可行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杨东凌;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李宁;裂缝性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茜;改进的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模拟模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许耀波;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多功能复合调驱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李慧涛;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刘丽杰;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杜建德;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1693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9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