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砂泥薄互层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发布时间:2018-04-01 09:19

  本文选题:北部湾盆地 切入点:乌石凹陷东区 出处:《古地理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构造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对物源和沉积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了查明研究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文中以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二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沉积序列,主要发育相对远物源的正常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单层厚度小、多层交互式分布。井震结合由下到上将流沙港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其中MSC2和MSC3层序为短期快速水退到较长期水进过程,物源供给较为充足,砂体发育程度高,是主力砂体展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主要受埋深及沉积相带约束,B油田物性好于A油田,三角洲前缘近源端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Abstract]: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Upper Paleogene Liushagang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Wushi Sag in Beibu Bay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structure, large sedimentary difference and rapid lateral variation. There is controvers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facies.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core, logging, seismic and analytical laboratory data,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the sediment source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Gushaga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studi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were studi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Gushagang formation comes from the northern high-lying area and develops a delta front-deep-water lake sedimentary sequence, mainly a relatively distant source of normal delta front deposition, a small single layer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and a multi-layer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four-class sequences by combining well and earthquake, in which the MSC2 and MSC3 sequences are short term rapid water retreating to a longer period of water entry process, the material supply is more adequate, and the sand body is developed to a high degree, which is the main sand body distribution s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2-002)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幼斌;高振中;;海南岛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2 刘丽军,旷红伟,佟彦明,王峗;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2期

3 岳绍飞;刘杰;马丽娜;周雪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三段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4期

4 王苗;黄传炎;左宗鑫;林正良;王保华;;同沉积生长断层的控砂作用研究——以北部湾福山凹陷永安—白莲地区流沙港组一段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2期

5 孙鸣;王华;廖远涛;任金锋;赵淑娥;廖计华;刘小龙;宋广增;;福山凹陷白莲地区流沙港组一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6 徐新德;王碧维;李旭红;刘明全;张迎朝;黄保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隐蔽油气藏油源及成藏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1期

7 马庆林;赵淑娥;廖远涛;林正良;;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地层样式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游君君;徐新德;李里;谢瑞永;李旭红;杨国良;;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有机相研究[J];中国矿业;2012年11期

9 谭程鹏;李茂;于兴河;李胜利;程岳宏;;涠西南凹陷涠洲11区南部流沙港组流一段沉积微相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年01期

10 姜平;张建光;姚光庆;李茂;;涠西南凹陷11-7区块流沙港组沉积体系构成及演化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淑娥;王华;廖远涛;林正良;;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构成样式及成藏条件分析[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恩涛;王华;廖远涛;林正良;李媛;马庆林;;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对层序及沉积体系的控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吴浩若;;北部湾周缘沉积地质对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黄守权;;古叙矿区两河矿段开展二段流化床生产硫磺中试的必要性[A];四川省煤田地质局论文集[C];2010年

5 刘伯泉;;海南石化能源资源与结构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冯海波;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扎根地质 探洋寻宝[N];广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媛;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姜平;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复杂储层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刘恩涛;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热事件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欢;海南福山凹陷永安—白莲地区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姜海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流沙港组层序地层与有利区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礼鑫;涠西南凹陷西南部河流于始新统流沙港组流一段时期的古河流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陈思路;福山凹陷花东—白莲北部地区流沙港组AVO异常响应特征分析[D];长江大学;2012年

5 李东晨;海南福山凹陷东区流沙港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晓唐;北部湾盆地中南部迈陈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7 石胜群;迈陈凹陷东部地区油气成藏及钻探目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贺佩;油气资源评价统计法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金文;英台—大安地区黑二段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王超;岔路河双二段致密气成藏机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4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94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