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储层防污染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选题:储层伤害 切入点:储层保护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低渗透储层的污染伤害以及对油气井动态的影响一直都是油气井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怎样高效而又合理地开发这类油气田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主要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储层进行储层保护技术研究。综合损害机理实验表明,砂岩储层主要损害方式为水锁损害,而凝灰岩裂缝岩心主要损害方式为固相损害。气藏储层损害表现为水相圈闭损害较大,采用滴重法优选出表面活性剂FS作为首选钻井液降低水相圈闭损害的添加剂,钻井液中适宜加入浓度为0.2%。原钻井液体系经添加表面活性剂改进后,气藏储层岩心损害渗透率平均恢复值达到87.80%,FS能有效减轻气藏储层的水相圈闭损害程度,具有良好的防水相圈闭损害效果。
[Abstract]:The pollution damage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oil and gas wells are alway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oil and gas well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w to develop this kind of oil and gas field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reasonably. This project mainly focuses on reservoir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Jilin oil fiel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main damage mode of sandstone reservoir is water lock damage, while the main damage mode of tuff fracture core is solid phase damage. The surfactant FS was selected as the preferred additive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water phase trap by drop weight method. The proper concentration of FS in drilling fluid was 0.2. The original drilling fluid system was improved by adding surfactant. The average recovery value of core damage permeability of gas reservoir is 87.80 and F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amage degree of water phase trap in gas reservoir and has good damage effect of waterproof phase trap.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书恒;赵继勇;崔攀峰;杨金龙;陈文龙;;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J];岩性油气藏;2008年03期
2 舒勇;熊春明;张建军;张洪霞;王利明;范文永;;低渗透储层液锁损害程度的智能化预测新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3期
3 张睿;周能;艾克拉木·阿巴尔;;低渗透储层成因分析[J];科技风;2012年08期
4 李强;卢伟;万方来;;探究低渗透储层的成因与评价[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5 于明旭;朱维耀;宋洪庆;;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研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6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7 黄灿;李春兰;黄世军;纪佑军;;考虑流固耦合低渗透储层数值模拟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3期
8 张持坤;;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综合定量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9 白一男;惠晓莹;;低渗透储层敏感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10 李传亮;张学磊;;对低渗透储层的错误认识[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建军;刘先贵;胡雅衽;张盛宗;;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晓萍;裘怿楠;;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其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李丹;董春梅;;渤南油田五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前言[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刘峰;;低渗透储层裂缝描述方法及分布规律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李海燕;彭仕宓;;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孙素青;;前河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沉积成因机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曾礼生 乜守才;中原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再次应用于胜利油田[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记者 薛梅 通讯员 李季;中国石油“两井”作业双过半[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佟斯琴;大庆油田低渗透储层渗流规律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宋广寿;鄂尔多斯盆地0.3毫达西类储层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5 田仲强;东辛油田营11块沙三段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及数模——兼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静;地层平均压力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婷;低渗透储层防污染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孙玉平;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刘凤贤;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多孔介质分类方法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赵峰;涠洲地区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与保护措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李存荣;州201区块扶杨低渗透储层地应力场模拟[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罗伟;注水开发过程中低渗透储层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8 韩士雷;低渗透储层的吸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9 杨亿前;裂缝型低渗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董海军;莫里青油田低渗透储层实验地质分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99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9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