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水平井多级压裂裂缝扩展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页岩气 切入点:水平井 出处:《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11期
【摘要】:"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是目前页岩气藏开发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已取得商业化成功.该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变了压裂的作用区域,但对于裂缝分支的起裂和扩展程度认识的不清,导致水力压裂设计较为粗糙.本文应用最小作用量原理,使裂缝系统的流体压力能、流体动能、弹性能、岩石表面能和摩擦损失热能构成的拉格朗日函数满足哈密顿积分条件,建立了预测最大储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时裂缝虚拟个数和虚拟长度模型,其中裂缝虚拟个数可以用来描述裂缝的复杂性.对裂缝虚拟个数和裂缝生长率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杨氏模量、范宁摩擦系数等对裂缝虚拟个数的影响显著,裂缝净压力、范宁摩擦系数对裂缝生长率的影响显著.威远-长宁页岩的现场研究实例表明,W1井的裂缝虚拟个数比N1井强,W1井的储层体积改造程度比N1井好,且W1井的裂缝复杂程度更好,而裂缝虚拟个数概念能够反映压裂裂缝的实际复杂性.这为完井工程师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提高页岩气储层井压裂改造设计和分析准确性.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has effectively changed the fracturing area,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extension degree of fracture branches is unclear, which leads to the rough desig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Using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action, the Lagrangian function composed of fluid pressure energy, fluid kinetic energy, elastic energy, rock surface energy and friction loss heat energy of fracture system satisfies the Hamiltonian integral condition.The virtual number of fractures and the virtual length of fractures are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reformed volume of reservoirs. The virtual number of fractur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fractures.The result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n the fictitious number of cracks and fracture growth rate show that the Young's modulus and Fanning's friction coefficien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virtual number of cracks, and the net crack pressure and Fanning's friction coefficien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rack growth rate.A field study of Weiyuan-Changning Shale shows that the virtual number of fractures in well W1 is better than that in well N1, and the fracture complexity of well W1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ll N1.The concept of virtual number of fractures can reflect the actual complexity of fracture.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mpletion engineer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racturing design and analysis in shale gas reservoir wells.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Department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490650)资助
【分类号】:TE3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3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5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6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7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8 张大伟;;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9 李世臻;乔德武;冯志刚;刘丽君;王倩;聂海宽;;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地质通报;2010年06期
10 张鸿翔;;页岩气:全球油气资源开发的新亮点——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关键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4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5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9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10 刘海锋;赵玮;;关于页岩气开发技术状况及研究方向分析[A];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 冯三利 编者 整理;页岩气:非常规能源领域的新主角[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田力;我国可采页岩气26万亿方[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记者 王巧然;中加中心为发掘国内页岩气资源铺路搭桥[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刘亚南;印度公司收购美国页岩气资产[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月闻;重庆将开发千亿立方米页岩气作天然气补充[N];工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3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单衍胜;辽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气聚集条件与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姜宝益;页岩气藏开发可行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李智锋;页岩气藏孔渗特征与微观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扈金刚;湘西北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韩超;蜀南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林腊梅;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宝成;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琚璇;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相智文;延长陆相页岩气储层分段多簇压裂裂缝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孙艳玲;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纳米级孔隙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田枭;页岩气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甲烷—矿物反应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700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0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