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非表面活性剂参与形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体系相行为
本文选题:超临界二氧化碳 + 表面活性剂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34期
【摘要】: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行为评价装置,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剂/乙醇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水的含量、体系的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分别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系的浊点压力越高,密度越大。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中,AES-2和AEC-3的浊点压力最低分别能达到13.8和13.1 MPa,要高于AOT的10.8MPa。但将表面活性剂AEC-3和AOT按质量比1∶1复配时体系的浊点压力最低可达到8.6 MPa,密度为0.58 g·cm-3。研究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Abstract]:The phase behavior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water / surfactant / ethanol microemulsion system was studied by using a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hase evaluation apparatus. The structure of surfactant, the content of surfactant and the content of water were investigated.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urfactant on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and density of microemuls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surfactant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higher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the greater the density.The lowest cloud point pressures of AES-2 and AEC-3 are 13.8 and 13.1 MP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AOT (10.8 MPA).However, when the surfactant AEC-3 and AOT are mixed at 1:1,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of the system can reach 8.6 MPA, and the density is 0.58 g / cm ~ (-3).The study can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microemulsion in enhancing heavy oil recovery.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科尔加里国际油气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419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15CX06033A)资助
【分类号】:TE357.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文,李干佐,张玉萍,隋华,徐欣;椰子油脂和甲醇在微乳液体系中醇解反应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2年03期
2 闫景辉,张鸣,连洪州,叶泽人,石春山;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研究及其在纳米氟化物制备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孟雅莉;李臻;陈静;夏春谷;;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应用研究[J];化学进展;2011年12期
4 夏雪;刘会娥;丁传芹;徐明明;刘时坤;;酸碱性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J];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5 周芳霞;侯万国;;呋喃甲醛-甲醇-水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确定[J];山东化工;2013年08期
6 付东,陆九芳,刘金晨,李以圭;新的微乳液体系的状态方程[J];化工学报;2003年06期
7 夏声平,李晓,任文成,张卫英,董声雄;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聚合微乳液体系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甘争艳;吾满江.艾力;夏木西卡马尔;;无溶剂及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催化红花油水解的动力学[J];催化学报;2006年09期
9 琚行松;赵红丽;芮玉兰;梁英华;;修正颗粒模型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沈兴海,王文清,高宏成;稀释法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孟静;王志瑶;黄起中;;微乳液体系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元冲;张辰刚;朱银燕;安学勤;;超临界CO_2微乳液体系中过硫酸钾氧化碘化钾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文杰;郭荣;;Triton X-100胶束与微乳液体系中血红蛋白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承天;王浩红;陈邦林;;TiO_2/CdS/Fe_mO_n复合超细颗粒的表面电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彭旭红;方建;赵继华;沈伟国;;水/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中水结构的FT-IR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6 彭洪根;徐乐;王达锐;吴鹏;;微乳液体系中辐射状纤维介孔SiO_2包覆TS-1核壳结构材料合成及其催化一锅反应合成伯酰胺性能[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程四清;付现刚;刘节华;韩布兴;;乙二醇/TX-100/bmimPF_6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龙平;朱秋华;林自宝;董声雄;;MMA-BA/AA/SDS/H2_O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爱丽;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汤华钊;氨基酸及其手性中间体纯化与合成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欣欣;FeCl_4~-型离子液体性质及相关微乳液体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凯;金属镍及镍钴合金在高压CO_2/表面活性剂/电镀液微乳液体系中的电沉积[D];上海大学;2016年
3 白婷婷;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相图构筑、增溶方式与性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伟;含维生素C非水极性介质微乳液体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恒明;新型表面活性剂构筑的柴油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和增溶能力[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艳杰;功能化离子液体及相关微乳液体系性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年福伟;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近临界区的动力学和微乳液液膜法萃取镍离子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朱梅丽;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的中相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增溶性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于小迎;改进的鱼状相图法研究不同微乳液体系对油类污染物的增溶性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甘争艳;无溶剂及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催化油脂水解反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2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3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