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改性聚硅氧烷稠油破乳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发布时间:2018-04-13 04:25

  本文选题:含氢硅油 + 烯壬基酚聚醚 ; 参考:《精细化工》2017年11期


【摘要】:以含氢硅油、烯壬基酚聚醚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梳型改性聚硅氧烷稠油破乳剂(GPX1),并用FTIR、1HNMR、单滴法、表面张力法、微生物降解法对聚合物GPX1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液膜的破裂速率常数k含GPX1的自来水=0.257 46,高于k含SP169的自来水=0.218 84,说明GPX1能够有效降低液膜稳定性,加快液膜的排液速率。微生物降解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投加90 mg/L的GPX1于耗氧活性污泥中,24 h后体系中COD降到24.8 mg/L,低于空白值33.4 mg/L。破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X1与腰果酚胺醛树脂按质量比4∶6可得出最佳复配破乳剂FW1,再将100 mg/L FW1、80 mg/L聚合氯化铝与3 m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进行复配,对制备的乳状液破乳效果达到最佳,脱水率可达到98.32%,污水含油量为19.7 mg/L,油水界面整齐。
[Abstract]:A comb-type modified polysiloxane demulsifier (GPX1) was prepared from hydrosilicon oil, nonylphenol polyether and dodecyl methacrylate as raw materials. The polymer GPX1 was characterized and tested by FTIR 1H N M R, single drop method, surface tension method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pture rate constant of liquid membrane k contains GPX1 0.257 46,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k containing SP169 0.218 84, which indicates that GPX1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ability of liquid membrane and accelerate the liquid rate of liquid membrane.The results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COD in the system decreased to 24.8 mg / L after adding 90 mg/L to the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for 24 h,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blank value of 33.4 mg / L.The results of d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 test showed that the best demulsifier FW1 could be obtained at 4:6 according to the mass ratio of GPX1 and cashew phenol amine aldehyde resin, and then the 100 mg/L FW1 80 mg/L polyaluminum chloride was mixed with 3 mg/L cationic polyacrylamide (CPAM).The demulsification effect of the prepared emulsion is the best, the dehydration rate can reach 98.32 and the oil content of the wastewater is 19.7 mg / L, and the oil-water interface is neat.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
【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4KTCL01-09)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JK0692,2013JC21)~~
【分类号】:TE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和平,徐家业,张群正;破乳剂发展的新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2期

2 苗志超;李娟;郭海军;江浩;;海洋油田破乳剂应用综述[J];化工科技市场;2010年09期

3 侯丹丹;徐伟;梁泽生;;一种新型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的评价[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8期

4 陈凤敏;;破乳剂现场投加方案优化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0期

5 В.П.Тронов;郝继红;;破乳剂及其使用[J];国外油田工程;1985年01期

6 徐家业;屈撑囤;范仲勇;史俊;陈茂涛;;高效稠油破乳剂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李继朝,申玉廷,刘兰庆;稠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J];辽宁化工;1995年01期

8 张宝军,牛忠伟,刘广舜,李丹;破乳剂的现状与机理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0年01期

9 桂祖桐;炼油厂用高效破乳剂[J];齐鲁石油化工;2000年03期

10 孙旭东,冯玉;浅谈稠油脱水中破乳剂利用率的提高[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玲;卢新甫;梁永涛;;破乳剂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解艳娇;唐岩;陈光艳;严峰;;几种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及破乳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康万利;李金环;;三元共聚破乳剂的合成与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黄启玉;黄小娟;张劲军;;破乳剂对含水稠油流变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梁泽生;刘慧英;吴鲁宁;徐伟;;非聚醚型稠油破乳剂的开发[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海宽;;嵌段聚醚类破乳剂的开发应用新思路初探[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涛;龙永福;吴启元;曹瑛;王伟华;徐艳丽;;新型高效破乳剂的技术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方舟;胡继宁;严峰;王明霞;;酚胺树脂聚醚破乳剂的界面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梁玲;毕玉遂;赵绪亮;赵方方;;马来酸酐改性聚醚破乳剂的合成[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10 解艳娇;闫振佳;李畅;严峰;;酚胺树脂破乳剂对孤东二元驱乳状液的破乳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国光;新型破乳剂研制获基金支持[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赵健辰;“小偏方”降本增油[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通讯员 赵凤莉;大庆石化应用复合型破乳剂降低原油脱后含盐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李纯海 记者 裴丽;新型破乳剂破解油田稳油控水难题[N];大庆日报;2009年

5 记者 武炳明;高效破乳剂为油田安全生产除患[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李建永;含硫油加工防腐开发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芳辉;纳米复合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畅;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突变株的破乳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的强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李刚;超稠油低温破乳剂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李拥军;克拉玛依油田老化油回收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5 刘金河;聚合物驱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破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敏;煤焦油破乳剂破乳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李真;微纳米磁性铁氧体与破乳剂的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与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高振宇;腰果酚醛嵌段聚醚的设计合成与破乳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王聪;梳型原油破乳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吉云;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高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张建;基于疏水缔合聚合物采出液处理的破乳剂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瑾;新型破乳剂的合成与应用[D];延安大学;2016年

8 魏鸿鹏;聚表剂驱采出液破乳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陶俊;稠油乳状液破乳剂油水界面流变性对其破乳脱水性能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司朋朋;针对不同原油品种的破乳剂筛选及工业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42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42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