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不均—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油气不均一分布 + 断裂构造 ; 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油气不均一分布是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深入研究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其控制因素,尤其是通过油藏描述搞清楚复杂油藏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可以为精细勘探、滚动开发和油藏评价等提供依据,对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塔南凹陷滚动勘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已探明油藏的精细解剖,分层次系统总结了塔南凹陷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对不同层次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并指导了滚动开发应用。塔南凹陷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其表现特征有所差异。凹陷层次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表现在纵向上不同含油层系和横向上不同区带之间油气空间展布、油气富集程度以及油藏类型的差异上;断块间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断块之间其含油面积、储量规模、储量丰度以及油井产能差异上;断块内油气不均一分布主要表现在垂向层间和横向层内的含油性差异上。凹陷层次油气不均一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断裂构造和沉积体系的控制。综合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评价指标,明确了塔南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有效烃源岩分布的不均一性控制了垂向上不同含油层系的油气贫富差异和油气平面分布格局。通过开展塔南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认为不同构造带之间断裂发育和演化的差异导致其构造变形以及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带之间圈闭类型和油藏类型的差异。断裂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与成藏期的匹配关系控制了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和富集程度。明确了凹陷不同含油层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和展布规律,分析认为沉积体系决定了储集体的发育程度和展布规律,进而控制了油藏规模和分布位置。断块间油气不均一分布主要受断层封闭能力和由沉积微相及成岩相所导致的储集相的差异控制。应用断层泥比率(SGR)算法和断层岩排替压力法开展了断层侧向封闭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断层封闭能力决定了圈闭的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断块圈闭之间油气充满度的差异。受沉积物源远近、沉积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成岩演化环境不同,塔南凹陷不同断块沉积微相和岩相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相具有较大差异,差异沉积成岩相带决定了不同断块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的差异,控制了断块间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的差异。储层非均质是控制断块内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非均质控油实验表明,层间非均质控制着断块内垂向上层系间的油气差异富集。储层平面非均质控制了油气平面上的差异富集,储层质量指数高的区带其油气丰度和油井产能高。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控制了油藏内部含油性的差异和低渗致密油藏内部油水过渡带的形成及分布。在总结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和分析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南凹陷不同断块间的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即源外断控常规油藏单体分布模式、源外相控致密油藏连续分布模式、源内相控致密油藏连续分布模式和源边层控复合油藏叠置分布模式。在模式指导下,提出了下步滚动扩边潜力区,并对已探明断块开展了储量精细评价,为实现塔南油田的高效滚动开发提供了有利指导。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of Tainan is studied ,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rn sag is analyzed .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rn sag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 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the oil wel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有发,陶淑芬,董奇珍,尹京苑,丁卉;华北断块区地震幕与气温异常(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2 李克昌 ,侯学英 ,黄毓珍;云南地区断块结构与强烈地震[J];地震研究;1979年01期
3 孙焕章;扬子断块区基底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科学;1985年04期
4 张抗;鄂尔多斯断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发育特征[J];地质科学;1982年04期
5 翟振生;何春贵;;河北平原第四纪断块扭转运动与地震[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2期
6 王新东;;田10断块区低级别层挖潜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0期
7 陈建平;;断裂构造解译质量的评价[J];遥感信息;1988年03期
8 孙文鹏;方茂龙;蔡文伯;徐道一;;断裂构造的有序性及断裂研究的三个阶段[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9 侯治华;戚文忠;钟南才;卫敬生;韩振声;;地球化学测汞方法在断裂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0年00期
10 隋志龙,李德威,黄春霞;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方法综述[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夫爵;陈敏;王正科;;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九)[C];2010年
2 卢友月;雷良奇;张永忠;刘旭;李海金;;广东宝山嶂铁矿区断裂构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鹿坤;冯佐海;袁爱平;蓝江波;郭俊刚;冯亮;;广西断裂构造空间分布的定量研究[A];第五届中国矿山地质学术会议暨振兴东北生产矿山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蔺厚瑜;于崇波;;板石沟铁矿上青矿区6矿组断裂构造规律[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姜夫爵;邵伟;陈敏;;鄂尔多斯盆断裂构造的浅识[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C];2007年
6 周雁;;江南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陈有发;陶淑芬;;华北断块区地震幕与大华北气温异常时空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石桂;伍显红;;地球化学土壤测汞法在断裂构造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宪曾;;中国侏罗、白垩纪古环境与油气分布及形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王明洋;唐廷;周泽平;;断裂构造对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国栋 陈晓媛;河50断块井组将做开发调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立民;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不均—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王国锋;长垣西部高台子致密油层储层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3 才博;非常规低渗透致密储层低伤害、高效改造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东旭;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南肯尼斯油田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祁昭林;青藏高原东部囊谦—昌都地区烃源岩特征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前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苗建宇;新疆北部主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7 白玉彬;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7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机理[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凡溪;洼16断块区分层开发试验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阳;致密储层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夏阳;祁连山托来河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断裂构造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倪妮;东北地区大型断裂构造重力异常解释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李亚鹏;赵庄煤矿断裂构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彤;致密油气储层岩石参数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7 李昌峰;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气藏致密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曾驰敏;Q油田致密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刘男卿;昌吉油田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形成机制[D];新疆大学;2016年
10 陈江;近致密储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74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7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