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藻多糖催化热解过程氧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13:01

  本文选题:小球藻多糖 + 热解 ; 参考:《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微藻是一种良好的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能量高效化、可生物降解、资源丰富、安全环保的特点,通过热解可获得高品质的生物燃料或化学制品。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热解产物和热解动力学,对藻类热解的途径及单组分的热解机制没有深入探索。因此,本文选用小球藻多糖为实验原料,系统研究了氧元素在热解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考察了不同热解温度(300°C、400°C、500°C、600°C)对多糖的产物收率及氧含量变化的影响。随后,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技术,推测了多糖热解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固相收率逐渐降低,气相收率不断升高,液相收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500°C达到最大(38.8%)。物料中的氧元素逐渐向热解产物转移,600 oC达到最大值。其中气相含氧产物以CO2、CO为主,液相则以呋喃类物质为主。其次,以CaO为脱氧剂,在管式电阻炉内对小球藻多糖进行热解脱氧实验,并结合FT-IR对不同温度下添加CaO前后热解的焦炭进行了分析,考察了CaO脱氧剂的热解脱氧反应路径,研究CaO对藻类生物质热解脱氧作用的实质。结果表明,添加CaO降低了油品的含水率及含氧率,油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CaO在热解脱氧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反应的双重作用,CaO在热解脱氧过程中存在两种反应路径:一是通过Ca(OH)2的形式固定热解产物的水分子或羟基基团,降低热解产物的含水率;二是低温段形成有机钙盐,随温度的升高生成CaCO3,实现热解脱氧。最后,利用管式电阻炉内考察不同催化剂(HZSM-5、ZnCl2、H3PO4、Cu基载氧体)对小球藻多糖热解产物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ZnCl2添加比例及催化温度对热解含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加入能选择性调控生物质热解产物的种类和含量,而ZnCl2的添加可以作为定向调控糠醛含量的有效途径。糠醛的相对含量随ZnCl2添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随热解温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实验表明最适条件:500°C,ZnCl2添加量为18/100,液相收率为47%,糠醛的相对含量达到76.51%。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 300 掳 C , 400 掳 C , 500 掳 C , 600 掳 C ) on the yield and oxygen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s were studied . The effects of ZnCl 2 , H _ 3PO _ 4 and Cu - based oxygen carrier on the pyrolysis products of Chlorella polysaccharide were studied . The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ratio and the catalytic temperature on the pyrolysis of oxygen - containing compounds were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ZnCl _ 2 could selectively control the species and content of the biomass pyrolysis products .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furfur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dding proportion of ZnCl _ 2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500 掳 C , 18 / 100 for ZnCI2 , 47 % for liquid phase and 76.51 % for furfural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定松,应作霆;无剥离微负压废旧轮胎热解技术[J];化工环保;2003年05期

2 祁国恕;王承智;李雄勇;刘舒;陆书江;;废物热解焚烧工艺设备选择的技术要点[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3期

3 龙来寿;孙水裕;钟胜;邓丰;李红军;;热解条件对废电路板真空热解规律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4 李爱民,李水清,严建华,李晓东,任远,池涌,岑可法;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回转窑内热解的研究──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5 周萍;李光明;贺文智;;废旧轮胎的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6 ;用瞬时加氢热解技术从煤生产——苯-乙烯-合成天然气的一种加工过程概念[J];煤炭转化;1980年04期

7 朱子彬,唐黎华,徐志刚,俞丰,马智华;洁净煤新技术——快速加氢热解[J];洁净与空调技术;1996年03期

8 陈昆;郭斌;贡丽鹏;宋汉宁;;土霉素菌渣热解液的理化特性及成分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苏婷;卢艳强;;低变质煤的热解技术[J];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廖洪强,姚强,王斌;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失重特性[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银霞;周阳;张德华;;废电路板热解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全翠;李爱民;张丹;;采用热解技术从废电路板中回收资源[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马晓迅;何涛;刘艳;徐龙;曹彬;;煤催化加氢热解及催化气化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蔡炳良;辛玲玲;;污泥热解技术[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夺;刘运权;;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气化技术和热解技术的特点和比较[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雷勇;蔡九菊;廖洪强;余广炜;刘汉桥;;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新工艺[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7 李永玲;印佳敏;左禹;马润田;吴占松;;新型秸秆双床热解制气工艺的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李永玲;印佳敏;左禹;马润田;吴占松;;新型秸秆双床热解制气工艺的设计研究[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宁;蒋国华;;医疗废物热解焚烧最佳可行技术探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永琪;胡晓波;刘润静;宋丽英;刘宝树;胡庆福;;重镁水低温热解技术与工业化[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陈懋雍;医疗与生活垃圾热解技术装置通过评审[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李红;垃圾热解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环境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亮;微波“一声令下”食物残渣变燃料[N];辽宁日报;2011年

4 ;有机固体废弃物热解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5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 冯武军 魏伟 刘育松 陈红 梁廷政;如何处理生活垃圾[N];北京科技报;2009年

6 呼跃军;褐煤利用急需热解新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杨宏辉;褐煤提质加工技术迎来发展良机[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恩;废弃液晶面板有机材料的热解机制及铟的提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翔宇;木质纤维素与塑料废弃物共催化热解制备芳烃和烯烃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余永;秸秆生物质旋转床热解反应器工艺分析与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邹亮;低阶煤及其四氢呋喃萃取产物的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海英;生物污泥热解资源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李钢;市政污泥热解减排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沈逍江;医疗废物回转窑热解焚烧处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黄金保;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海平;油棕废弃物热解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杨益;烟草废弃物热解和气化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小宁;禾本科生物质选择性热解制备4-乙烯基苯酚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姚维坤;改性HZSM-5催化生物质和废塑料共热解的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晶;石煤与生物质焙烧提钒过程中热解特性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超;淖毛湖煤及其添加铁系氧化物的热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崔博;生物质垃圾热解焚烧一体化装置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杨潇潇;农作物秸秆低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7 程晓晗;石莼与褐煤低温共热解的转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8 乔凯;低阶煤热解工艺优化及反应历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陈锐;水城褐煤固定床加氢热解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王楷;微拟球藻脂肪组分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77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77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