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丛式井防碰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4:12

  本文选题:丛式井 + 绕障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油气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丛式井钻井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降低搬迁作业费用,还可以有效的提升低效油气井的开采率。随着海上油气田、低渗透油气田和老油气田的加密开采,丛式井在钻井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相邻井之间的实钻轨迹距离很近,如果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工程事故。因此,深入的研究探讨丛式井防碰绕障问题十分必要,对减少工程事故、节省钻井成本有着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井深结构,选用合理的防碰扫描计算方法,确定出扫描参数并应用防碰扫描软件绘制出防碰图,从而可以确定出邻井与正钻井之间的最短距离,以确定有无碰撞的危险,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预防措施。防碰工作贯穿于钻井周期的各个时期,为了提高钻井丛式井的防碰绕障成功率,降低钻井施工难度及钻井总成本,必须对钻井工程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丛式井。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丛式井轨道参数优化方法,从选择造斜点、造斜率、轨道类型等方面出发,全面布局,逐一优化,最终达到提高丛式井绕障成功率的目的。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tense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uster well drilling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cost of the relocation operation,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ow efficiency oil and gas wells. With the encryption mining of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fields, the 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fields and the old oil and gas f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uster well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in the field of drilling. The actual drilling path between the adjacent wells is very close. If the design is not reasonable, it may lead to very serious engineering accid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collision avoidance in the bushes well,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engineering accident and save the cost of drilling.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scanning parameters and use anti collision scanning software to draw a collision prevention map,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adjacent well and the positive drilling,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collision, and then formulate a reasonable preventive measure. The anti collision work runs through the period of the drilling cy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 collision barrier formation of the drilling bush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drilling and the total cost of drilling,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well drilling engineering design must be optimized. This paper is mainl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the track parameters of the cluster well, from the aspects of selecting the slanting point, the slope rate, the track type and so on, the overall layout and the optimization, finally,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bush type well winding barrier is achieved. Yes.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西群;陕北石油丛式井设计一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2期

2 时刚;丛式井新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01期

3 张广垠,由宏君,马开良,张宗林;定向井丛式井整体开发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4期

4 李绪锋;;大组丛式井工程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3期

5 孙俊茹;杨武成;;丛式井抽油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1期

6 陈大伟;沙东;方华;董继平;刘金生;;浅谈埕海2-2岛丛式井批钻工艺[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1期

7 赁扬中;;川西北矿区钻成我局第一个丛式井——中坝丛式井[J];天然气工业;1985年04期

8 杨录;利用丛式井技术 整体开发沈阳油田[J];石油钻采工艺;1988年05期

9 张连山;丛式井钻机简介[J];石油机械;1989年07期

10 段玉廷;丛式井地下空间位置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刚伟;闫强;马亮;张志强;李卫兵;张海云;樊荣禄;闫庆蓉;张涛;任巧玲;;丛式井自动化泡排工艺优化[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王宝明;杨孝刚;李香琳;姚金柱;;丛式井抽油机集中控制节能技术研究及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邢忠玺;;分枝井技术在SZ36-1油田的应用[A];2003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姬玉平;陕北“丛式井”高唱信天游[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马立玫;丛式井钻探走进白洋淀[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夏子辉 李立 叶德光;丛式井保坪北油田8年稳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何宏芳 通讯员 黄英先 贺金丽;规模推进丛式井组生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通讯员 武立平 贾增强;苏里格丛式井钻井提速效果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蒋琳琳 李俊杰;塔河油田首次部署丛式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李中华;地层深处穿针引线擒油龙[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海洋陆采丛式井组垦东12平台四号岛完钻[N];科技日报;2012年

9 李中华;集团重大先导试验项目中12丛式井组成功完钻[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通讯员 高峰 杨沛文;阿尔油田:丛式井开发保护草原生态 安塞油田:对症下药老区块活力再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朝霞;丛式井平台布置优化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常扬;密集井口丛式井防碰轨道设计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王新刚;采油八厂油田平台丛式井工程建设一体化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4 徐婷;基于成本最低原理的丛式井轨道优化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焦文夫;丛式井组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6 张欣;丛式井组井眼轨道整体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陈瑛;丛式井集中驱动抽油装置运动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蒲文学;丛式井组防碰优化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9 张悦;丛式井集油环温降、压降的数值计算[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10 毛剑;海洋丛式井组井眼防碰地面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3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13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