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均衡驱替的低渗透油藏直井压裂缝长优化方法
本文选题:低渗透油藏 + 矩形五点井网 ; 参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6期
【摘要】:目前,大多数油田采用相对规则的面积井网进行开发,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各油田开发效果差异大。为此,提出对位于渗透率低值区的采油井进行人工压裂的方法,以达到井网均衡驱替的目的。以矩形五点井网为研究对象,推导出矩形五点井网内压裂井与未压裂井的见水时间计算公式;并以各采油井同时见水为目标,结合流线积分法和等效井径法,建立非均质油藏内位于渗透率低值区的压裂井的最优裂缝半长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储层渗透率级差、注采井距、注采压差差值及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井最优裂缝半长的影响可知:最优裂缝半长随注采压差差值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储层渗透率级差和注采井距较大时,压裂井所需的最优裂缝半长也较大。
[Abstract]:At present, most oilfields are developed by relative regular area well patter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each oilfield varies great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alanced displacement of well pattern, a method of artificial fracturing for oil wells located in low permeability area is put forward. Taking the rectangular five-spot well patter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water breakthrough time of the fracturing well and the non-fracturing well in the rectangular five-dot well pattern is derived, and the flow line integration method and the equivalent diameter method are combined with the simultaneous water discovery of each production well as the target. An optimal fracture half-length calculation method for fracturing wells in low permeability areas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differential,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spacing, injection-produ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 on the optimal fracture half-length of fracturing well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ptimal fracture half-l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produ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 When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differential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interval are large, the optimal fracture half length required for fracturing wells is also larger.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2016ZX05011-002)
【分类号】:TE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瑞;;低渗透开发点滴经验谈[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0期
2 胡文瑞;;不要冷落“低渗透”一词[J];中国石油石化;2013年06期
3 刘宝和;胡文瑞;赵政璋;赵文智;吴国干;杨华;付金华;赵贤正;范文科;韩红;费安琦;姚超;何海清;尚尔杰;张绍礼;喻健;;挑战低渗透实现三大突破——长庆油田低渗透石油勘探调研报告(下)[J];中国石油石化;2006年15期
4 ;读者来信[J];中国石油石化;2006年22期
5 李淑红;;圆梦低渗透——读胡文瑞《低渗透油气田概论》[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2期
6 胡文瑞;;中国低渗透油气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8期
7 陈庆;王绍平;;低渗透有效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7期
8 朱琳;;综合利用盘活低渗透油藏资源——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经验扫描[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6期
9 王能贵;;采用新技术 改造低渗透 川中矿区大搞聚能压裂初见成效[J];天然气工业;1988年04期
10 胡志明;把智波;熊伟;高树生;罗蓉;;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长山;司淑荣;刘宏艳;冯志刚;;大庆油田杏一~杏三区低渗透薄差储层挖潜配套技术试验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低渗透大型整装油田勘探新突破[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3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微米级毛细管中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与气体的驱替[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秀娟;孙贻铃;钟淑敏;王欢;王延辉;迟博;;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裂缝及地应力特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庞强;刘俊芹;冯昆明;;功图法量油技术在超低渗透油藏的应用效果及评价[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王贵文;满万祥;康治华;陈勇;张彬;白旭;;基于压力驱替系统的辅助判别方式在油田开发中的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欧阳华;;低渗透油藏测井储层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华;张文正;;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Ⅳ长7优质油源岩与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油气分布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静态接触角对三相流体自发驱替速度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10 熊伟;苗盛;胡志明;高树生;刘莉;;长庆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巧然;中国石油大打低渗透勘探进攻仗[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周明才 邓玉富;破解低渗透偏磨井难题[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陈华 陈晓军;“低渗透”、“碳汇林”及其他[N];甘肃日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王静 记者 张新民;科技催生低渗透革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五年铸就低渗透增产利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荪蓟 记者 张新民;长庆成为中国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代表[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金江山 实习记者 刘晓峰;天然气,决战“低渗透”[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袁朝旭 记者 张新民;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N];中国石油报;2012年
9 特约记者 袁伟 文珊;同低渗透展开“巅峰对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延平;低渗透“压”出高水平[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芳;低渗透油藏水驱前缘运动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刘伟;低渗透油藏储层保护与改造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珊;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理论及分段完井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寇显明;低渗透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奉东;低渗透微裂缝储层地质特征及改造技术[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文超;考虑动边界的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7 程时清;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政;浅层低压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对策[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马春晓;低渗透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丽娟;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张雪;适用于中低渗透油藏驱油用树枝聚合物的研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慕月;低渗透砂岩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及井网优化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吴庭玮;C89试验区压力传导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张瑞雪;基于储层构型的低渗透油藏地质建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8 范瑞峰;松辽盆地南部低渗透储层测井地质学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李凯凯;低渗透油藏井网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何伟;葡南扶余低渗透油藏注采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1890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9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