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北二西东部萨Ⅱ组至葡Ⅱ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03:12

  本文选题:岩相 + 沉积微相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庆油田历经近60多年的生产开发,且早已进入了特高含水的开采阶段,该阶段中近70%的剩余储量主要分布于厚(较厚)油层的内部,更是维持4000万吨油气持续稳产的重要基础。油田虽然采取了二次加密、三次加密、层系调整以及三次采油等不同方法和措施,但通过密闭取心井的观察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动用较差甚至未被动用。本文利用检查井岩心资料,详细总结研究区块沉积模式,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图,确定不同类型砂体单砂体分布特征,开展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进而研究高含水后期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砂体内部垂向、平面及岩心尺度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检查井组700余米的岩心精细描述成果,总结了不同河道类型的岩相特征,并提炼了研究区辫状河、曲流河、分流河道等河型的岩相组合模式。一类油层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废弃河道遮挡、河间砂遮挡、河道边部岩心变差遮挡、侧积夹层遮挡。二类和三类油层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薄注厚采、薄注-厚-薄采、厚注薄采、厚注-薄-厚采、沉积尖灭和沉积死角。最终针对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情况,提出了补孔、改变渗流方向、缩小井距、水平井等挖潜措施。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Daqing Oilfield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stage of extremely high water cut, in which nearly 70% of the remaining reserv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side the thick (thick) reservoir.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aintaining 40 million tons of oil and gas sustainable and stable production. Although different methods and measures have been adopted, such as secondary infill, triple infill, stratigraphic adjustment and tertiary oil recovery,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remaining oil produced poor or unexploit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losed coring wells. In this paper, the core data of inspection wells are used to summarize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study block in detail, to draw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agram of the study area,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sand bod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and bodies, and to develop the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reservoir sandbodi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ual oil in vertical, plane and core scal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and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the late stage of high water cut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fine description of the core of a well group of over 700 meters, the 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hannel typ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lithofacies combination models of braided river, meandering river and distributary channel in the study area are refined. The main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residual oil in one kind of reservoir are abandoned channel blocking, interriver sand blocking, the core of river side becoming worse, and lateral intercalation blocking. The main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thin injection-thick production, thin injection-thick-thin production, thick injection-thin-thick production, depositional pinning and depositional dead angl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various reservoirs,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filling hole, changing percolation direction, reducing well spacing, horizontal well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梦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2期

2 刘义坤;刘红卫;潘晓军;;一种结合个人经验判定剩余油分布的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3 王刚;周林;罗恒;;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4 霍树义,李厚裕,徐金武;剩余油分布解释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年02期

5 张淑娟,罗永胜,张亚娟,赵书怀;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1期

6 潘艇,周琦,朱学谦,严秋芬;文95块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一体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1期

7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8 孙孟茹,高树新;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杜庆龙,计秉玉,王元庆,杨会东,朱丽红;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晖,穆增辉,曲凡军,姚晨明;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原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确定剩余油分布[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杜庆军;陈月明;王静;;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预测剩余油平面分布[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炜;;据时延地层压力预测寻找剩余油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庆龙;计秉玉;程宝庆;;不同尺度下剩余油的形成与挖潜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谷建伟;;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贺振华;胡光岷;黄德济;何建军;黄捍东;;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的3D地震检测和综合预测[A];“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暨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金林;陆文凯;刘磊;;基于种子区域生长的沉积微相自动划分[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李岚;宋宏武;闫景成;周林;王海英;;地震微相——沉积微相划分方法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晓 巫波;精细挖潜剩余油添信心[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林信胜;中原拿到挖掘剩余油“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通讯员 张振强;地下“3D片” 地上细细看[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罗霞;大港测试大力应用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李忠权;辽河沈采四道关提高措施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孙清华 李英;“透视镜”中“捕活鱼”[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赵莽 陈军;承钢公司第二批挖潜措施效益凸现[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侯创业;月海油田海南3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顺康;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实验与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翟志伟;点坝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光明;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胡光义;CR油田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与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竞;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伟鹏;QHD32-6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俊;临盘油田边底水油藏人工水驱提氋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晓东;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叶峰;曙三区块剩余油分布与二次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武迪迪;新站北部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注水措施调整建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邓晴阳;新疆石南低渗透油藏水淹识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姜丽莉;高30及高1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赵石乐;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张田田;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90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90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