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石油炼化废水组成对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细菌混培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5 02:28

  本文选题:石油炼化废水 + 厌氧氨氧化 ; 参考:《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探究石油炼化废水中COD和毒性物质对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细菌混培物的影响,利用已具有高效脱氮性能的细菌混培物建立生物脱氮反应器进行连续驯化实验,实现进水COD和毒性物质比例的增加,并结合MPN-PCR技术对驯化前后两类菌群数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驯化前后厌氧氨氧化细菌数目由7.549×10~(14)个·g~(-1)减为8.212×10~8个·g~(-1),脱氮生化活性仍保持在40.2%左右;反硝化细菌数目由3.523×10~6个·g~(-1)增为4.693×10~(16)个·g~(-1),脱氮生化活性增加了5.76倍左右。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混培脱氮体系的脱氮生化活性未与细菌数目呈正相关性变化,COD和毒性物质对体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厌氧氨氧化细菌比反硝化细菌对石油炼化废水毒性的作用更敏感;混培脱氮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抵抗石油炼化废水高浓度COD、高毒性物质对厌氧氨氧化生理生化脱氮过程的负面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D and toxic substances in petroleum refinery wastewater on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denitrifying bacteria mixed culture, a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reactor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bacteria mixed culture with high de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The ratio of influent COD and toxic substances w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two groups of bacteria before and after acclimation was detected by MPN-PC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fore and after acclimation, the number of 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decreased from 7.549 脳 10 ~ (1) to 8.212 脳 10 ~ (8) g ~ (-1), the denitrification bioactivity remained about 40.2%, the number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creased from 3.523 脳 10 ~ 6 g ~ (-1) to 4.693 脳 10 ~ (16) g ~ (-1), and the biochemical activity of denitrification increased by 5.76 t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nitrification bioactivity of 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was no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OD and toxic substanc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ystem. 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toxicity of petroleum refinery wastewater than denitrifying bacteria. The mixed culture nitrogen removal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D and high toxic substances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基金】:基金项目:安全环保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2013D-4606-02)
【分类号】:X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利民;;关于石油炼化企业的加工成本控制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4期

2 王树勇,胡徐腾,李静;铸就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石油炼化“技术效益年”活动启动综述[J];中国石油企业;2004年04期

3 陈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的发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本刊通讯员;;中国石油炼化技术获重大突破[J];石油工程建设;2007年06期

5 ;中国石油炼化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J];石油工程建设;2009年05期

6 乐山;;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大型项目建设提升保障能力[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年07期

7 曲佳;何其伟;兴成宏;;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在中石油炼化企业的应用[J];风机技术;2011年02期

8 宋桂森;;石油炼化系统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1期

9 靳腾;何晓晨;;石油炼化企业在环保上的技术挑战和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1期

10 龚满英;对“入世”后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杰;王桂轮;;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技术创新与实践[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春莲;明年起对石油炼化企业征收消费税 调油商将加大对两大油企采购份额[N];证券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继红;石油炼化企业多管齐下保护环境[N];云南日报;2013年

3 记者 刘宝亮;国内石油炼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晓白;中国石油炼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陈鹏;“组分炼油”技术提升我国石油炼化水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关桂峰;云南将建设石油炼化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驻俄罗斯使馆经商处;俄力邀日参与俄境内石油炼化项目合作[N];国际商报;2011年

8 本报通讯员 王江宏;努力打造千万吨级石油炼化企业[N];榆林日报;2011年

9 张晓君 记者 刘姗姗;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环境在线监控中心正式运行[N];吉林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夏新萍 通讯员 靳克峰;中国石油炼化衬里专业化运行成效显著[N];中国石油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帅平;中石油炼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佟佳珈;中国石油炼化板块A公司信息资源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侯景欣;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张文彦;呼和浩特石化公司石油炼化质量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永强;广西DL&S公司营运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李强;石油炼化企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格根其木格;呼和浩特石化公司激励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0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90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