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本文选题:油源断裂 + 输导能力 ; 参考:《特种油气藏》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明确断裂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针对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油源断裂不同部位对油气垂向输导能力的差异性,采用理论研究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油源断裂垂向输导能力影响因素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受盖层封闭能力、油气运移动力、烃源岩供烃能力以及优势输导通道等因素控制,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盖层封闭能力控制油源断裂垂向输导油气分布层位;油源断裂垂向输导动力控制油气垂向运聚规模;充足的油气来源为油源断裂垂向输导油气提供物质基础;油源断裂凸面脊控制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该研究可为油源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ole of faul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aiming at the difference of vertical migration 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oil source fault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oil source faul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oil field production practice is adopt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ertical transport capacity of oil source faults and their controlling effect on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source fault transport capac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capping ability, hydrocarbon migration dynamics, hydrocarbon supply capacity of source rock and dominant channel, etc. Its controlling effect on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mainly shows in four aspects: sealing ability of caprock controlling vertical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of oil source fault vertical transporting power of oil source fault controlling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cale of oil and gas; Sufficient oil and gas sources provid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vertical oil and gas transport of oil source faults, and the ridge of oil source fault protrusion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oil and gas transport channel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il source fault development area.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性断裂交汇部位油气运聚机理及有利类型预测”(4160216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湾盆地北部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增储领域研究”(2016ZX05006-005)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张性环境断层-位移褶皱类型及其识别方法”(YJSCX2016-001NEPU)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兰;;中国海疆油气分布[J];海洋石油;2008年02期
2 郭琴;刘玉祥;;地表剥蚀区之下的油气分布特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3期
3 樊温祥;吴革洪;顾惠新;王洪超;梁仕伟;高文龙;;新霍地区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控制因素[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3期
4 林小云;王宇飞;陈倩岚;张青松;张晨露;;克百地区二叠系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3期
5 张莹;刘强;陈清华;;大港南部滩海区构造与油气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3期
6 王仁厚;李瑜;王铁玲;潘耀丽;;辽河断陷早第三纪湖泊深度与油气分布[J];石油学报;1992年02期
7 张朋娜;王静;周川;李亚群;;王官屯油田官63地区构造对油气分布的特殊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6期
8 王德海,周靖;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2年02期
9 谭开俊,田鑫,孙东,陈建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断块油气田;2004年06期
10 陈永峤;汪凌霞;李伟华;;合水地区长3地层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宪曾;;中国侏罗、白垩纪古环境与油气分布及形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倪逸;杨慧珠;任颖;;横向差异速度比值分析法进行油气分布检测[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陈聃;;非延性耗能及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作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刘伟;孙永红;李景坤;宋兰斌;;杏深1井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包建平;朱翠山;唐友军;朱俊章;肖中尧;李梅;张秋茶;;判断烃源岩倾油倾气性的定量分析技术[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何治亮;高山林;;中国西部燕山中期运动及其对盆地改造与成藏的控制作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吴应琴;王永莉;雷天柱;张虹;高苑;孟培;王有孝;夏燕青;;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指标-姥鲛烷异构化指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国建英;马顺平;安霞;;测井信息解释烃源岩有机碳方法在廊固凹陷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陈中红;查明;;东营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宋桂侠;李振广;王成;徐春龙;;烃源岩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色谱-质谱特征[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建超;秦建中名列我国学科高被引作者[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东旭;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南肯尼斯油田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国朋飞;珠I坳陷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及其成藏贡献[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郭绍辉;低熟烃源岩地质有机大分子结构与成烃机理研究[D];石油大学;1998年
4 王观宏;南堡凹陷东营组堆积期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及其对沉积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晶晶;江苏油田永安地区戴一段油气分布不均一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赵雪;辛1、23断块储层构型要素及油气分布特点[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王树贺;洼76井区油气分布及滚动扩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魏昙娟子;资福寺洼陷油气分布及运聚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5 白金宝;鄂尔多斯盆地D地区长6优质储层特征及与油气分布关系[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6 毛举;黄土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D];兰州大学;2016年
7 石艳红;桩113断块Ng_下-Ed_上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巨世昌;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成藏动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穆国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可溶有机质成气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陈炜;沙三层与沙四层烃源岩排烃门限压力动力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1893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9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