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效果
本文选题: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三次采油 ; 参考:《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摘要】:为提高冀东油田化学驱驱油效果,以烷基胺、丙烯酸乙酯和氯乙酸钠或3-溴丙基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含有一个疏水链两个亲水基的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pH值缓冲区测试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冀东油田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与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合成物中SS-1和SS-3含有双羧酸基团,SS-2和SS-4含有一羧基一磺酸基官能团。4种表面活性剂均可降低原油与水的界面张力,在无碱条件下原油与水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2)~10~(-3)mN/m数量级;在弱碱(1.0%Na_2CO_3)条件下SS-1降低原油界面张力效果最好,可达10~(-4)~10~(-3)mN/m数量级。弱碱条件有利于提高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表面活性剂SS-1在弱碱条件下获得了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3%~15%的良好效果,可用于冀东油田浅层油藏三次采油。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emical flooding in Jidong Oilfield, a double anion surfactant containing one hydrophobic chain and two hydrophilic groups was synthesized from alkyl amine, ethyl acrylate and sodium chloroacetate or sodium 3-bromopropyl sulfon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synthesized products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pH buffer test. The effect of double anionic surfactants on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f crude oil / water in Jidong Oilfield and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ec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f crude oil and water could be reduced by SS-1 and SS-3 containing dicarboxylic acid group SS-2 and SS-4 containing a carboxyl monosulfonic group.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crude oil and water can reach the 10~(-2)~10~(-3)mN/m order of magnitud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alkali and SS-1 can reduc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f crude oil by the order of 10~(-4)~10~(-3)mN/m ord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eak alkalinity 1.0 and Na2CO3). The weak alkali condition is favorable to improve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ect of surfactant. The surfactant SS-1 has achieved a good effect of 13% oil recovery on the basis of water flooding,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tertiary oil recovery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Jidong Oil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瑞丰化工公司;
【分类号】:TQ423;TE357.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文杰;邵波;刘勇;李鑫;郑妙洁;田磊;贺美;;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年34期
2 武宜乔;;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与展望[J];当代化工;2016年08期
3 马喜平;焦文超;王晓磊;郭晓丹;代磊阳;肖继斌;;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MAS-14的合成与性能[J];油田化学;2015年03期
4 郑自刚;侯吉瑞;赵凤兰;李卓琳;吕志宝;;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年01期
5 赵田红;胡星琪;王忠信;赵法军;;磺酸盐系列孪连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性能[J];油田化学;2008年03期
6 汤芝平;薛永强;赵红;;月桂胺二甲磺酸钠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7年22期
7 徐亮;郭义;杨建洲;;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06年04期
8 陈中华,李华斌,曹宝格;复合驱中界面张力数量级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研究[J];海洋石油;2005年03期
9 王德民;大庆油田“三元”“二元”“一元” 驱油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依昊;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王娇;新型无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晨;;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年07期
2 万志龙;李胜胜;张宁涛;胡峰;殷凌雪;;芥酸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驱油适应性评价[J];石化技术;2017年06期
3 苟绍华;赵鹏;彭川;张勤;王博乐;宋雨阳;;含环糊精结构四元共聚物驱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年05期
4 乔孟占;赵娜;赵英杰;吴炜;张晓龙;李晓岚;董彦龙;;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效果[J];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5 黎锡瑜;刘艳华;安俊睿;程兰嘉;贾彦勇;林硕;张燕;;原位微乳液驱微观驱油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6 冯丹;;油田无碱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7年03期
7 夏惠芬;孙艳宇;;弱碱三元体系对孔隙结构影响研究[J];当代化工;2017年02期
8 陈文杰;邵波;刘勇;李鑫;郑妙洁;田磊;贺美;;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年34期
9 赵凤兰;李子豪;李国桥;宋兆杰;侯吉瑞;;三元复合驱后关键储层特征参数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10 赵建波;周志军;刘胜星;靳占杰;;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研究[J];当代化工;2016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莉;高支纯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工艺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2 高伟伟;醋酸甲酯法合成丙烯酸甲酯的钾系催化剂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孙良喜;表面活性剂对家庭洗涤中染料水解及硅油增深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4 武松;系列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精细合成与性能[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波;胡正海;张莉梅;陈龙利;唐明进;;化学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4年10期
2 冷俊;潘一;李东胜;李晓鸥;;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4年08期
3 武春林;张效胜;徐红;董晋湘;;N,N-双十二烷基乙二胺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J];化工进展;2013年08期
4 钟静;王利敏;冯跃;张燕利;邓雨生;段玉秀;;高温清洁压裂液体系室内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2期
5 张新民;郭拥军;冯茹森;柳建新;张健;吕鑫;曹旭杰;;适合渤海绥中361油田二元复合驱体系性能研究[J];油田化学;2012年03期
6 梅平;赖璐;侯聪;郑延成;陈武;艾俊哲;刘华荣;;一种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2年03期
7 吴忠宝;甘俊奇;曾倩;;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数值模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3期
8 胡小冬;唐善法;刘勇;文守成;闫双喜;;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研究[J];油田化学;2012年01期
9 朱红军;牛华;娄平均;丁徽;张华威;;含双子表面活性剂酸性清洁压裂液的合成与性能[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1年10期
10 朱森;刘丽娟;程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体系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微;烷基酚衍生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合成与性能[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2 董志龙;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固/液和液/液界面吸附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3 袁丹丹;孪尾系列Gemini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马克新;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及复配体系界面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余国骏;表面活性剂与活性阴离子协同吸附作用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6 刘春凤;新型无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特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郭锋;二元驱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规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庆东;;主力油层高浓度、宽分子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8年06期
2 李基昌,李真,赵凤敏;罗801块注水早期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J];内江科技;2004年04期
3 陈爱华,于娟,方新湘,朱海霞,李子叔,赖炎,宋亚南;微生物驱油技术在百口泉采油厂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S1期
4 陈勇;耿雪丽;徐鹏;谭云贤;汪卫东;王新;;罗801块微生物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01期
5 刘晓栋;涂晓燕;;驱油菌株的筛选及其驱油效果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年02期
6 刘婷婷;;大庆萨中油田宽分子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7 成庆林;刘扬;项新耀;;,
本文编号:1904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0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