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压裂逾渗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本文选题:页岩压裂 + 逾渗特征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受到泥质(粘土)与碳酸盐含量等的影响,页岩储层呈现不同的脆塑性特征,储层内天然裂缝网络分布复杂,因此,准确的确定页岩储层微观孔裂隙演化与连通规律是进行页岩压裂与页岩气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座逾渗网格模型建立了页岩储层微观孔裂隙双重介质逾渗模型,建立了页岩岩体逾渗概率的统计方法。用逾渗概率的变化定义新的损伤变量,从能量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逾渗理论页岩岩体突变破裂模型,以及突变破裂能量释放方程。通过对不同脆塑性特征页岩岩样压裂前后CT扫描实验,并用有限元软件RFPA~(2D)模拟压裂不同阶段页岩岩样裂缝扩展和逾渗概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脆性不同对压裂岩体逾渗特征变化的影响,得到页岩岩体压裂前后逾渗特征的变化规律,对研究页岩岩体压裂裂缝网络演化本质特征的描述有重要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采用座逾渗模型,建立三维孔裂隙双重介质逾渗模型。介绍了CT扫描实验原理,进行页岩岩体CT扫描实验。对CT扫描图片进行网格划分以及坐标标注,建立页岩岩体孔隙、裂隙与岩石基质的三维向量矩阵表示形式,通过计算机程序对岩体进行路径寻址,找到相互连通的逾渗连通团,统计连通团的大小和数量,确定了岩体的逾渗概率。选取辽河雷-93区块页岩岩心样品,对试验岩心进行CT扫描实验,并对扫描切片图像进行处理,重构三维数字岩心,并统计得到天然岩心的逾渗概率为5.12%。(2)将岩体中的孔隙和裂隙看作是一种损伤,用逾渗概率的变化定义新的损伤变量,建立压裂岩体损伤破裂折迭突变模型,若能量变化曲线经过原点逐渐过渡,说明岩体破裂为连续性破裂,没有发生逾渗转变,没有发生能量的聚集和释放;若能量变化曲线从下方某一点突然跳跃到上方,说明压裂过程发生了突变破裂,发生了逾渗转变(逾渗阈值),产生能量的聚集和释放,促使裂缝的扩展和演化,建立岩体突变破裂能量释放方程。(3)对不同脆塑性特征页岩岩样进行室内水力压裂试验,对压裂前后岩样进行CT扫描,计算压裂前后逾渗概率。对重构的三维数字岩心进行压裂过程的有限元模拟,观测水力压裂过程X向位移的变化,得到若X向位移的平方的变化大于网格的面积,说明网格之间发生连通,连通团面积发生变化,即逾渗概率发生变化。(4)对比试验结果,有限元模拟统计出的逾渗概率变化规律和水力压裂试验结果相吻合。逾渗特征变化与压裂泵压曲线变化趋势一致,逾渗概率转变(逾渗阈值)与压裂泵压曲线突变节点相对应,表明水力压裂过程中,页岩压裂岩体发生突变破裂与裂缝演化可通过压裂过程逾渗概率的变化表示,且岩体脆性越强,逾渗特征变化规律越明显,即岩体发生突变破裂促使裂缝损伤演化的特征越明显。表明随着岩体脆性的增强,宏观裂缝的形成过程不再是单一裂缝的延伸扩展,而是微观裂缝不断的分岔、汇合与贯通的演化过程。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rittle and pl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rock mas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racture network in the reservoir are discussed . ( 3 ) In laboratory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s on different brittle plastic characteristic shale samples , the rock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fracturing are subjected to CT scanning to calculate the percolation prob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fracturing . The change of the X - direct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fractured rock mass is observ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fractur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ed three - dimensional digital core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向明,杨其,李光宪,姜苏俊,陆玉本,吴兆权;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逾渗理论进展[J];中国塑料;2003年06期
2 王启立;胡亚非;何敏;;炭-石墨多孔材料制备工艺中的逾渗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9年11期
3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4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5 谭蓉蓉;;美国页岩气工业始于1821年[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6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7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8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9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10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兆兴;冯增朝;赵阳升;谭礼平;;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三维逾渗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容敏智;郑永祥;章明秋;曾汉民;;纳米SiO_2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界面效应与逾渗行为[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4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6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7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8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彬彬;基于逾渗理论的深床过滤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吕兆兴;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3 谢宁;Cu/Cu_2O金属陶瓷逾渗与分形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6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9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10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曼利;表面形貌逾渗参数分析及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羊海棠;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逾渗理论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3 刘佳涛;双逾渗热塑性抗静电复合材料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萌;基于随机网格的逾渗模型研究及其在深床过滤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赵俊慧;CB/PP与CNTs/PP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及外场响应性能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陆海龙;页岩气开发利用法律规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9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29778.html